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0篇
  免费   1篇
教育   579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5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不同意把谢灵运山水诗形式结构割裂的原因,仅仅归结为玄言诗影响的传统说法,而认为主要根源于诗人自身存在的深沉情感结构的分裂。文化构成驳杂而又缺乏主导信念,使诗人找不到何处是自己的精神归宿,无论是在政坛还是在山林都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就不得不在自己所描绘的山水之外,另发一通与山水不相干的议论,因而不可避免地破坏了他的山水诗形式结构的完整。  相似文献   
2.
游仙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主题类型.游仙诗从屈原的<楚辞>便已发源,而后经历了秦汉的初发期,魏晋的新变期,至唐代蔚为大观,达到鼎盛.在这个过程中,游仙诗所显露的山水情怀,对山水诗的孕育、发展、成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袁枚是清代文坛极富才情的诗人,一生遍览名山大川,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这些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透过这些山水之作,读者亦能感知其通脱疏浚、幽默乐观、豪放不羁的真性情。  相似文献   
4.
鲍照的诗向来以乐府诗成就最高,山水诗稍显逊色,但在山水诗歌发展史上却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期的谢灵运则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后人常将其二人诗歌进行比较,更多集中于相同和不同之处,则很少关注"源出"关系。故而以鲍照诗是否源出于康乐为讨论重点,通过二人的诗歌分析,进一步得出鲍照与谢灵运诗歌之间的传承关系和鲍照后期山水诗的质量要远高于前期所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其画理的运用所透现出来的美感,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巧妙地组合特色画面,显示整体美;敏锐地捕声捉音,反衬静态美:娴熟地调粉舞墨,渲染色彩美;"多情"地引人入画,表抒志趣美。  相似文献   
6.
南朝诗人鲍照的山水诗较少有人重视。本从语言、结构、写景和意旨等方面谈他的山水诗。鲍照与谢灵运的山水诗部“尚巧似”,逼真地描写景物,这是时代的审美风尚所致。但二家山水诗在语言,结构、写景和寄托方面部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咏月诗话     
刘天虹 《教育艺术》2007,(12):36-37
古往今来,月是人们喜爱和称颂的事物,是纯洁和高尚的象征.许多诗人把月作为歌咏的对象.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咏月诗,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俏兮."(《陈风·月出》)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的相悦之情.《古诗十九首》里也有写得好的咏月诗,如"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面对皎皎月光,触动了思乡之情.被称为"建安之杰"的曹植也有"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诗》)的诗句.南朝诗人谢灵运写了不少山水诗,其中《石门岩上宿》、《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诗也是以月为歌咏对象的.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一代文宗张说的山水诗在中国山水诗发展史上传承前代大、小谢 ,借鉴当代“四杰”等山水诗人 ,由初唐过渡到盛唐时期所处的重要地位及其山水诗创作的主要内容和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9.
谢朓是我国山水诗历史上一个闪亮的坐标,山水诗在他的手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谢朓山水诗的抒情具有三个特点:情景交融的境界;独特的抒情模式;悲欣交集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优秀山水诗。诗人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描摹方法,在诗歌领域中创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