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伦常法则:忠恕之道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恕之道作为儒家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伦常准则,包括如何对待自己和如何对待他人两个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的层面。"忠"侧重如何对待自己,它实际由"中"派生出来,强调的是通过"执中"、"正己"而"尽己成性",与三代以来的尚"中"精神一脉相承。"恕"着重如何对待别人,它强调通过推己及人、以成全他人,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两种表述形式。依儒家之见,"忠恕违道不远",只有既正确对待自己,又正确对待别人,我们才能达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儒家忠恕的核心内涵为"尽己而推己",其关键是一"推"字。儒家人性论纵有多种主张,但其逻辑旨归是一致的,即人性可塑,人性可向善。忠恕思想和儒家人性论的内在契合主要表现为形式上的契合和实质上的契合两个方面。其一,从形式上看,儒家忠恕思想以其内在的自然演绎的逻辑进路表征了人性可向善的信念;其二,儒家忠恕思想在实质上尊重了交往主体相互的欲求,体现了相互尊重和平等的精神,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相似文献   
3.
儒学和谐伦理思想的母体语形和语义是"仁",分解语义语形包含孝、忠、恕、义、信等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而贯穿其中的深层内涵和核心价值则是"推己及人"及由此推导的"为政以德"。阐明两者的本义,指出其当代意义,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和道德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曾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认为“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今天.面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各种思想潮流及文化.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家从先秦时期就将"修身、齐家、平天下"立为人生格言。基于古为今用的视角,通过研究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探究道德主体,推己及人,上升到天下为公、仁民爱物的伦理高度,并从宏大和精微相互结合的意义上寻找对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格物致知、推己及人、反求诸已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主要认知方式,反映了儒家高度重视道德认知方式的研究,形成一整套关于道德认知方式的理论.儒家的道德认知方式,对于培养道德人格,推进公民道德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提高公民道德自律意识具有较大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孔子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德治,倡导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主张推行“仁爱”,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推己及人是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原则.在现代社会中,推己及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以"我"为中心、以同类意识为基础的道德思维方式.但从公民道德的视角出发,则发现推己及人式的道德思维在处理公民社会伦理关系时将面临一些困境,这就需要引入公共生活中的主体反思以及有效对话和商谈.  相似文献   
9.
经典诗歌,能穿越时空,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因而拥有古今中外的一代代的读者。“推己及人”是诗歌实现“独感”走向“共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推己及人”即将个人的情感推向大众化,从而用一已的情感引发大众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