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庄子·逍遥游》存在语意不确定性的几种情况.即文化意义的扩散性、联绵性和语意的相对性.本文探索庄子语意模糊性产生的文化背景,并从审美接受的角度阐明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及对中国文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诗经》305篇诗歌作品中,以《蒹葭》为代表的部分诗歌具有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朦胧美。这类诗歌在《国风》中尤多。它们在内容上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形式上一唱三叹的重章复沓,使得艺术形象具有模糊性、抽象性。在艺术上,则往往用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出了虚实相生、微茫精妙的艺术形象或意境。  相似文献   
3.
朦胧美是优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宁静、和谐、洒脱是它的价值体现。本文从朦胧美的角度对《荷塘月色》作了初浅的赏析,概述了朦胧美在文中的特征,进一步探求了这种审美趣味与作者的思想联系,并用类比和分析的方法试图找出朦胧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鲁迅散文诗《野草》以其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构筑了诗画境界,充满诗的意境美,主要体现:一、含蓄沉郁的文本美;二、诗情画意的朦胧美;三、隽永超越的梦幻美;四、孑然孤行的悲凉美。  相似文献   
5.
《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民歌。它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这首诗空灵悠远、执著缠绵而又略带伤感.渲染出一种渺远迷茫的境界气氛,给人一种“花非花.雾非雾”、“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朦胧美朦胧美作为一种特殊表现形态的美.它往往将其内容通过某种朦胧、模糊的形式,含蓄蕴籍地表现出“象外之象”,使欣赏者通过创造性的想像、联想,  相似文献   
6.
文本细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通过文本细读,学生才能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从而强化对文本的理解。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很多的现代诗,这些现代诗的语言十分优美,意境十分深远,所蕴含的情感也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7.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理论中出现很早,人们对“意象”进行过许多探讨,但对意象及其独特的审美内涵仍存在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从文学意象的朦胧美入手,探索作家创作、读者接受、文学话语与文学意象朦胧美的内在联系,以及文学意象特有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8.
朱丽华 《学子》2014,(3):37-37
正语文是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获得生命的体验和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基于此,我拿到《望月》这篇课文时,清晰的三大板块使我立刻有了配乐朗读江中月、小组学习诗中月、想象写作心中月的设想。一、朗读,让情感绽放第一块"江中月",我精心设计了配乐朗读,学生先品析"晶莹闪烁"、"镀"等字词,根据学生对句子不同的理解,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感受江中月的朦胧美和动态美,为整篇文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红楼梦》中"双真"形象的象征意蕴和朦胧美,阐明"双真"才是整个"《红楼梦》世界"的真正主宰者。  相似文献   
10.
朦胧美就是具有朦胧意境的事物所产生的美感。李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朦胧美的表现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他善于隐没意旨,并在遣词造句,比喻、通感、典故神话等手法的运用和虚实结合这些方面来表现诗歌的朦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