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提出《管子》中《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四篇为“宋尹学派的遗著”起,《管子》四篇就受到学界的重视,学者们从著作年代、学派归属、精气论、心气论等方面给予了关注。本文拟从心性论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著于孟子与庄子之后,苟子之前,作为稷下道家代表作的《管子》四篇,在吸收孟子和庄子心性论的基础上,集中阐述了稷下道家的心性之学,对苟子以及宋明理学心性论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迅早年认为中国的民族性最为缺乏“诚”的品质,在《摩罗诗力说》中,他不仅热烈呼唤“至诚之声”,还形成了关于“诚”的较为完整的表述。“诚”在鲁迅文学与思想发生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并影响深远。同时,这一概念在晚清语境中含义颇为复杂,鲁迅不得不通过论辩方式表明自己的理解。由于采纳了卡莱尔等浪漫主义者的观点,他的思路不同于根据儒家传统或科学理性原则对“诚”的解释。鲁迅调转了论述方向,相比外在、客观的真理,他明确表明“诚理”反映的是主体内面世界的感应和变化,进而将其还原为直觉性的生命体验。鲁迅以“白心”“内曜”强调对主体精神的重塑,对他而言,“诚”关联着“人生”主题并开辟了认识、改革中国社会的另类路径,凸显出浪漫主义诗学在儒家文明与现代科学交汇时刻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迷信"成为"科学"的对立面。对于"迷信"的批判也是整个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而鲁迅却试图从"迷信"中发掘重建现代信仰的资源。从他早期对"迷信"中所存的"白心"的珍视,到五四时期对传统的批判,再到后期积极参与文字大众化运动,其中可见鲁迅由可存的"迷信"通向真信仰的独特路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