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修辞叙事角度对刘易斯《大街》中的乡镇社会进行叙事伦理分析,可以看到小说中长期被学界所忽视的隐含作者叙事伦理的另一面:隐含作者显示了其对劳动群众的敬重和同情、对自然的热情讴歌和对乡村医生的良好职业精神的赞美。  相似文献   
2.
在《埃尔默.甘特利》之宗教社会的叙事中,隐含作者显示了民众对真理和爱的渴求,也显示了对一些纯洁和诚实牧师的肯定和同情。长期以来,西方学界主要聚焦于该小说中对美国宗教文化的犀利批判这一伦理层面,对于该小说中辛克莱.刘易斯对美国文化精神肯定一面的探索,无疑有助于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刘易斯这位文化反叛者的叙事伦理态度,也有助于从刘易斯小说中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3.
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中西方学界所忽视的辛克莱·刘易斯小说《巴比特》中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文化观进行了分析,主要表现为一种"保守实用主义"特征:一是打上了很深的消费主义的烙印:赚取更多的金钱以满足炫耀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二是打上了20年代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的烙印:表现出了一种典型的消费文化中的等级、阶级偏见。此外,刘易斯以一个文学家的敏锐判断力,捕捉到了社会学界在其半个世纪之后才意识到的"文化资本"、"广告的符号意义"等问题,表现出了他在社会文化方面超前的预见性和认知性。  相似文献   
4.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可划分为三个时期 ,1 92 0~ 1 92 9年是其“黄金时期”。他创造了地地道道的美国风格 ,作品中最早反映出女权主义意识。  相似文献   
5.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应邀到一所大学为一群立志写作的大学生进行演讲,校方安排他演讲一个小时,刘易斯以一个问题开始了他的演讲:"你们中有多少人希望成为作家?"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从空间意象的角度探索辛克莱·刘易斯小说《自由空气》,通过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乡村空间位置的不断转换,凸显乡村意象。从小说中描写的美国乡村的三个空间位置:申斯特罗姆镇的商业区、阿道夫·佐尔扎克的家和戈菲大草原镇的旅馆分析美国乡村文化,再现美国乡村的落后、单调及保守的狭隘文化。  相似文献   
7.
关于《阿罗史密斯》的艺术技巧,西方学术界长期以来的研究重点放在现实主义和讽刺文体的关注上,然而,本文认为:该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辛克莱·刘易斯赋予了他的全知叙述者一种超越传统的"多元"特质,创造性地运用了一种"解辖域化"的叙事策略。叙述者通过人物的解辖域化解决叙述进程中的局部冲突,表现人物思想上产生的"断裂、创新和新认知"的认识过程,用批判-赞美、逃跑-追求、舍弃-获取、断裂-连接的多元叙述线条串起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现代传承者阿罗史密斯跌宕起伏、平凡而又伟大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   
8.
本文尝试从空间意象的角度探索辛克莱·刘易斯小说《自由空气》,通过主人公在旅行过程中城市空间位置的不断转换,凸显城市意象。通过对美国东西部两个不同的城市: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和西雅图的空间意象分析,再现了以纽约布鲁克林区为代表的城市特权文化、商业文化和以西雅图为代表的城市消费文化和包容文化。  相似文献   
9.
美国第一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巴比特》并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现实主义和讽刺文体的矛盾杂糅,而是具有多元性的现代现实主义特质的高超的艺术作品。刘易斯运用了一种詹姆斯·费伦所说的"肖像化"的叙事艺术,把叙事成分与人物素描成分结合了起来,消解、化解或者说缓解了事件的发展过程。肖像化叙事艺术的分析表明:巴比特不但是一个循规蹈矩、自满得意的美国人,而且还具有通常被人们所忽视的另一面:一个不满意和不快乐的美国人,一个消费文化的精神奴隶。  相似文献   
10.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作家,小说《大街》是他的成名作,本文试图从作者在作品中对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些社会弊病的剖析与抨击以及对主人公卡萝尔的形象刻画两方面来分析这部作品中的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