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0篇
教育   7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片古今谈     
陈益民 《寻根》2014,(6):94-98
中国古代称名片为"名刺"。它的前身可以溯源到秦汉时期,当时称作"谒"。《释名·释书契》云:"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食其求见正驻军于陈留的刘邦,让使者拿着他的"谒"进去通报。刘邦认为他是儒生,拒绝接见。  相似文献   
2.
《嘉应学院学报》2015,(6):65-70
所谓"民俗声训",就是带有主观猜测性的,被一般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伪声训"。然而,这些声训要放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去解读,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去解释,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样的定位,无疑给《释名》声训一股起死回生的活力。因为《释名》全书按照声{}II来解释事物名源,它不是语言声训,刘熙有时还根据当时的方言来解释词语,或者根据汉代民众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经验加以解释,我们现在对其中的词语训释就不好理解了,更不能按照语言声训的科学要求去界定它,批评它。从天文地理词语的解释与汉代认知文化、亲属长幼词语的解释与汉代尊卑文化、人体器官和疾病词语的解释与汉代审美和医药文化、饮食类词语的解释与汉代饮食文化等几方面,对《释名》名源训释中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精华进行解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还它本来的面目。  相似文献   
3.
宋笑飞 《收藏界》2014,(11):101-104
砚,俗称砚台。《说文》:"砚,石滑也。"《释名》曰:"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它是古代人们用于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然而把石砚和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则是汉代制砚艺人匠心独具的艺术杰作。这种把龙与石砚巧妙结合的设计,达到了艺术表现的高度和谐,它不再仅仅是书写和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还被当成工艺品和摆设的艺术品,充满着艺术魅力,使人观后回味无穷,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5.
释名》研究始于三国时韦昭,两晋到明代的研究多停留在引用和申发上,清代是《释名》研究的繁盛期,对《释名》的整理和研究成就最大。“五四”以后,特则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释名》研究几乎成了一大热门。《释名》又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书,历来引发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作者及成书年代、性质、价值、训释条例和缺陷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释名》是我国首部语源学述,但由于后世对该书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使得这一开创性的语言学要籍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足够的重视,因而影响了对其积极意义的继承和发挥。本要澄清后世对《释名》的某些误解并考察《释名》因声探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重新认识和评价它的重要的理论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声训,仅仅是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某一词语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最初的命名立意之义的一种训诂方式或训诂条例。声训产生与初步发展于周,秦时代,大盛于两汉,魏晋,唐代以后渐微而趋于消失。声训在《说文》中的运用不乏其例,但远未达到“什九”或“十居七八”的比例。  相似文献   
8.
释名》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词源学性质的专,也是声训的集大成之作。以此书第一卷为主要内容,从字形结构入手,运用上古音为分析手段,对每条训释逐一进行分析、归类,可以揭示其声训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9.
对《文心雕龙》书名含义的理解,学者意见多有分歧,但迄今未见有完全精准确当之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错解"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之"岂"的意义和用法;二、错解其前后文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此文"岂"实表推测语气,"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意谓:"‘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应该是取‘驺奭之群言雕龙’的意思吧。"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最早使用马车的国家之一,相传大约4600年前的黄帝便创造了车。刘熙《释名》说:"黄帝造车,故号轩辕氏。"到了夏禹的时候,负责管理车的官员奚仲改进了车的形制,开始以马驾车,此后,马车便在交通、运输、战争及礼制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考古资料显示,商朝晚期马车的使用已非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