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教育   165篇
科学研究   28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5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本项研究对桂林漓江藻类植物进行定位观测,了解环境因素(pH、温度、水流速、光等)对漓江藻类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在污染程度较轻的水质中的藻类有舟形藻属、宽带藻属、席藻属.生活在污染程度较重的水质中的藻类有裸藻属、棚藻属、针杆藻属.这些藻类可以作为理想的指示生物,用来检测环境.本课题的研究与尝试,作为抛砖引玉,为动员所有关注桂林漓江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有识之士研究漓江,保护漓江作出我们的一份努力.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住宅建设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党和国家对住宅建设的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将其作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而且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为住宅建设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另外,国家对住宅建设以及住户对住宅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新科技在住宅建设中广泛运用,这不仅要求我们搞好房屋的功能、质量与配套设施建设,而且要抓好住区环境与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住宅的功能质量水平。因此,住宅发展要与这新的时代背景相适应,才能把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住宅产业带入新世纪。 21世纪是注重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时代,住宅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形态,居住建筑的本质和目的是给人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住宅发展是物质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人居环境。居住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人类居住环境和住宅建设的发展。已成为设计师、开发商和广大居民的共识。  相似文献   
3.
西藏的贫困、生态与发展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贫困、生态与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脱贫致富、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原因,西藏的贫困问题仍较为严重,扶贫开发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侯条件,西藏的生态问题将影响到全国、东亚甚至全球的生态安全。因此,西藏的发展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分析了西藏的贫困与生态环境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讨论了西藏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和基本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绿色生态的图书馆建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虹涛 《图书馆建设》2007,(1):19-20,24
绿色生态建筑是21世纪建筑的主题。本文围绕绿色生态这一热点问题分析了图书馆建筑走向绿色生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绿色生态图书馆建筑的设计方向和建筑原则,并以国内外绿色生态图书馆建筑的具体实践为例,探讨了绿色生态图书馆建筑当前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针对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信息共享不足、信息流动不畅、协同机制缺乏等问题,从信息生态系统的视角考察其协同运营的机制与商业模式,以强化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中的信息人、信息环境的整合、互动、共享和协同等机制为基础,构建一种基于信息生态系统观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这种以信息流为中心,将资金流、物流、业务流、价值流等集成一体化的协同模式,有利于提高这一产业集群中信息与知识的共享、开发与利用效能,强化价值创造、实现和共享的意愿和能力。通过实例表明,此模式为现代信息服务业的一体化协同创新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资借鉴的参考模式与实现途径,从而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等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更是新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融合的新举措。"城市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城市生态学"课程也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融合的路径,致力于培养懂知识、有素质的人才。通过从课程思政融入"城市生态学"教学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和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期对高校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教育实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双语教学或全英文教学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成为推进学科或学校国际化的重要举措。然而,全英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队伍、教材资源不完善,以及语言与教学内容不匹配的问题,亟待对全英文教学进行思考和提高。以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全球气候变化概论”为研究对象,探讨该课程全英文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课前预习和引入“助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Parasitic plants comprise about1%of the angiosperm plants,and they steal nutrients and other molecules from their hosts.Compared with fully autotrophic plants,parasitic plants are distinct in their physiology,ecology,and evolution.However,still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plant parasitism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parasitic lifestyle.The plants in the genus Cuscusta(dodders)are obligate parasitic  相似文献   
9.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varied forms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is enhanced by specific attention to the ripples, such work initiates in the social context. Ripples are defined as consequences either unintended or unanticipated by those carrying out the participatory research. Following a brief documentation of the range of reported ripples in reports describing participatory research,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drawing on the interdependenc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is presented as 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impact by attending to ripples in the local context. Community asset mapping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re described as examples of ways of describing and documenting environmental ripples, and strategies for both anticipating and reviewing ripples post hoc are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cognitive maps of local ecology is stressed as critical to the assessment of the multiple potential impacts of participatory research.  相似文献   
10.
定西市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建立了甘肃省定西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贫困度测度指标体系,通过引入生态环境脆弱性和贫困度耦合关系判别函数,研究了该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和驱动因子时间演进轨迹及其分异规律,揭示出了贫困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机理,即经济与生态环境矛盾更尖锐突出地表现为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的矛盾;贫困地区"脆弱-贫困"恶性循环是自然与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以人为作用为主.从总的时间演进轨迹看,定西市生态环境脆弱性与贫困性耦合关系表现为正在由不协调型向协调型演进的趋势,即贫困性逐步减小,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从政策上分析,贫困地区生存方式可选择余地与其生态环境脆弱性密切相关,中国政府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政策,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有效途径和有效缓解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