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彦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112-114
在蚌埠双墩春秋墓出土的青铜器和具有特殊的含义的金箔上,出现了大量繁复和突出的蛇的造型和纹样,从实物上证明了把蛇作为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上古时期淮河中游地区文化的独特现象,反映了古淮夷地区"夷"族氏族文化特征。其形成因素,是环太平洋地区原始宗教及太阳崇拜的一种表现,是淮河中游地区原始生殖崇拜的物化表现,是本地区地理、自然环境造成的自然禁忌崇拜作用的结果。多种因素共同形成了古淮夷地区具有地域特色的蛇崇拜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正Wuhan is a city with both an ancient history and a thriving present.Historic relics excavated from ancient tombs tell the city’s long history dating back 3,500years.In the period of Pre-Qin(770-221 BC),this was the land of the State of Chu(one of the seven warring states before Qin,in China’s first feudal dynasty)and was  相似文献   
3.
论金圣叹之“草蛇灰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总结出了“草蛇灰线法”,这种技法经常被明清小说评点家用来点评作品。直到今天人们对这种技法都有自觉的运用。但对它。现代人却有很多误解。笔者通过对草蛇灰线法进行具体文本语境分析,结合金圣叹取喻的“草蛇”与“灰线”,对该技法进行阐释:草蛇灰线法是中国特有的印象式批评的一种体现,是用草中之蛇的变化不定。和手抓灰烬画线的时有时无来比喻,着眼于层次与层次或段落与段落的为文章法。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作者常有意识地对物件、状态、时间、细节作形式的反复以此来充当某一情节的贯穿线,但每一种重复都表征着内涵的差别,言说着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图腾文化源远流长。本文研究探讨了闽北独特地方文化现象——樟湖坂蛇文化。并对蛇文化进行了剖析,揭示蛇文化对闽北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模型的求解、外力场以及运动方程等角度,对一些典型的活动轮廓模型进行分类阐述,并分析这些模型的优缺点.模型中曲线的收敛速度、初始位置、外力的捕获范围是评判活动轮廊模型性能的主要因素.外力场的作用范围对曲线的初始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力的方向对曲线收敛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东方卡夫卡"的川上弘美是目前日本最负盛名的女作家之一,擅长将梦幻世界绝妙地糅合于现实世界,其作品寓意幽深,文字委婉,笔调清淡细致、冷静内敛,带有委婉细腻的古风色彩,体现出一种传统的象征之美。本文以《踏蛇》、《老师的提包》为中心,通过人类与异物的随意转化性、现实向异界的转移、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与排斥等视角,来分析审视川上弘美"荒诞"的文学魅力所在,并展示其独特的女性幻想世界。  相似文献   
7.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被现代人重述较多的一个。按时序考查一些代表性的现代重述文本,可发现它们对白蛇故事情节动因不同的重新阐释与演绎,蕴藏着一条现代革命与人性叙事更迭的线索: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把白娘子许仙恋情悲剧归因为法海的“嫉妒”;田汉剧本《。白蛇传》冲突则源于法海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对白蛇的压迫;李碧华的《青蛇》颠覆旧说,将灾难归结为男性的私欲导致的性别冲突;李锐、蒋韵的《人间》把白蛇的苦难演绎为人性普遍的自私与暴力之殇。这些重述文本体现了现代思想意识渗透传统文学母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8.
中华龙是史前期一个农耕物侯标志,其生物原型是个体特大的南蛇;古人的龙图腾源于对规律性冬眠后出土蛇类的崇拜,人们据此确定农时。辰溪的"辰"字在古记时十二生肖中表象为龙,境内出土过距今7 800年的龙形图案,且龙舟竞渡等龙崇拜文化源远流长,多学科证据表明辰溪是中华龙文化的重要起源地。  相似文献   
9.
《白蛇传》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深深植根于民间文化的土壤。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白娘子的形象逐步升华,从一条凶残邪恶的白蛇转变成一位美丽多情勇敢坚强的人间女子。本文从早期及成熟阶段的白蛇故事入手,尝试分析其中蕴涵的民间信仰、并就其中反映的社会文化思想的变迁作了民俗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伏羲"来源于彝语"蛇"的称谓。彝语支民族中古时期称"乌蛮"、"白蛮",与《说文》"南蛮蛇种"之说所记载的彝族蛇崇拜历史是相吻合的。而"伏羲"一词的语音及语义,在彝族及彝语支民族当代的语言中还有所保留;"伏羲"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人类婚姻家庭形态,在彝族及彝语支民族的神话传说中也广泛地存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