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935篇
科学研究   101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29篇
综合类   5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100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尽管史学界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已有一些定论 ,但笔者仍本着尊重史实的态度 ,就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革命的起点与终点、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在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革命后资产阶级的地位、革命中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及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联盟、革命中的宗教斗争与改造、革命的彻底性及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等问题畅言愚见 ,以求在活跃学术气氛的同时求得史学界泰斗及学长们的赐教 ,也让我们以史为鉴 ,坚定地走和平、稳定发展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2.
本从发展史的角度作为切入点,阐述了在设计的发展史中,艺术与设计一直存在着三对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功能与形式的关系、设计中主观创造性与客观约束性的关系,同时阐述了在艺术造型运用到设计中的过程中时,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为人类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化、体育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起时间、特点及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代竞技运动发轫于英国的背景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革命以后 ,随着机械在产业方面所占的比重急剧上升 ,有关人们身体的运动 ,在英国大众的生活中成了基本的要求。本文从英国民族心理特性、产业社会生活方式、政治制度和自然条件等角度 ,探索了奠定英国近代竞技运动发轫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5.
奥古斯都·波瓦建构了一种以观演者为中心的剧场空间,他在布莱希特的基础上更彻底地瓦解了“第四堵墙”。基于平等的介入理念,波瓦重构了剧场空间中演员与观众的位置权力关系,旨在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性,使其不再是被动观看的观众,并且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唤醒自己的主体性。其目的在于通过平等的观演关系来消除戏剧介入中启蒙者与被启蒙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把剧场内部的平等推向社会。波瓦的戏剧介入关注到了具身性经验中所存留的身体主体性,对先前强调理性意识觉醒的戏剧介入进行了重要的增补。  相似文献   
6.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虽然建政短促,但是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对土地革命的诸多细节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坚决贯彻了革命的阶级路线,同时在经济工作中灵活处置鸦片转口贸易问题,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财政工作的正规化。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引发了教育的新革命,把多元智力理论引入计算机教育学生评价体系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前进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武昌首义与武汉城市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武昌首义本身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产物,而其又进一步加速了武汉城市现代化进程。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开发和充分利用首义历史文化资源,是将武汉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革”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动保持了放权改革的一般逻辑,但创设战备型的体制模型强化了计划的控制,限制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抓革命,促生产”的制度逻辑安排限定了体制变动的方式,歪曲了体制化观念,对中国的经济体制变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解放体制观念,培育新的制度化,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是一个民族民主革命风云激荡的时代。作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成果,1954年宪法是对近代中国宪法问题和宪政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体现了对未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思路,也是中国当代民主法制建设的良好开端。它标志着近代以来的中国宪法和宪政理论发生了重大转折,即以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为指导的当代宪法代替了在中国未能成长起来的西方移植性宪法。同时,1954年宪法在经济制度和政治基础两个方面所具有的过渡性特点也预示了这部宪法本身的不稳定性,昭示着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