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3569篇
科学研究   90篇
各国文化   149篇
体育   128篇
综合类   122篇
文化理论   69篇
信息传播   3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280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349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53篇
  2009年   400篇
  2008年   496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是在两汉时期,其代表作是两汉的乐府诗,而“叙事情结”正是两汉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特征。造成中国古代叙事诗“失语”的关键就在“叙事情结”的丢失。  相似文献   
2.
从表层看,阿Q以其低级孤独与未庄社会产生着隔膜,导致其自卑情结。从深层看,其多种不可调和的心灵冲突又导致其人格系统的崩溃。  相似文献   
3.
郑思肖是中国学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的《心史》虽是“古今所未有”的奇书,但又有真实性.是磅礴着浩然之气的心灵史。它和郑氏其他作品一起,真实地反映了南宋王朝日趋覆亡的现实悲剧和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赞颂了以天祥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反复表达了郑氏“一统正乾坤”的热切意愿和“终身只宋民”的坚定决心.达到了“篇篇字字皆盟誓”的程度。从《心史》的接受史看,直到20世纪初,它还在发挥着“起国家之衰”的振奋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静 《图书馆论坛》2006,26(1):207-208
1992年盛夏,四川大学图书情报学系毕业的我,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怀揣无数梦想和期待,与那个时代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享受着国家给予天之骄子分配固定工作的优越待遇,来到了四川建材学院。不曾想那时迈出的这一步,让我一呆就是13年,我的命运与图书馆的发展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成长与成熟的温床滋生出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图书馆情结。  相似文献   
5.
挥之不去的图书馆学的技术情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论述了20世纪图书馆学精神的理论精神和技术情结,中国图书馆精神的重要特质及其在学术领域和行业方面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大川 《报刊之友》2002,(4):15-16
座落在黄河之滨的韩城市,是我国名的史学家司马迂的故乡。作为市委、市政府的机关报——《韩城报》,复刊以来,已经在这块化积淀深厚的土地上默默耕耘了10个春秋,他们承继着史圣如椽大笔的灵气,抒写着韩城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阔步前进的动人乐章。  相似文献   
7.
8.
乡愁情结是台湾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乡愁不仅表现出对思乡的哀愁,更表现出一种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一种殷切强烈的期望。历史造就了乡愁作家,通过女性细腻而又丰富的心灵感受来描写对大陆亲友、故旧的怀念的作家群体,女性特有的气质,与离乱后人们的心理情绪不谋而合,这也使得女性乡愁学在坛上开了日后40年绵延不绝的“乡愁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杨忠勇 《语文知识》2000,(10):31-31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故乡”一词,赐予许多高雅或纯朴的代称。家山: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桑梓:桑和梓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的树木,后用作对故乡的代称。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梓里: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故国: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相似文献   
10.
在我的记者生涯里,从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到主任记者、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都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新闻三十年·遣忆与思考"征文勾起了我的怀旧情结,情不自禁地做了个盘点,有些感悟,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