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3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媛媛  孙治学 《现代语文》2007,(10):114-115
一篇《琵琶行》便可以让诗人名垂千古,在中国古典诗歌描写音乐的佳作中,《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堪称“三足鼎立”;《琵琶行》有三次关于音乐的描写,我们称之为“三弹琵琶”,第二次音乐描写是此诗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弹琵琶中最精彩的一次;《琵琶行》之所以卓绝千古,是因为诗中有“三绝”,其中最令人感动的应是第三绝,诗人以一颗伟大的爱心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2.
愉快的暑假来到了,同学们在身心放松休闲之时.千万别忘了学学写作,多多练笔啊。这两期里,江老师结合2011年中考作文新形势——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呈现出的三足鼎立趋势,来谈谈中考作文写作创新的总体问题。提到写作文.我们不得不老套地谈写作的6个基本问题——立意、选材、拟题、布局、美言、点题。  相似文献   
3.
创作、摄制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创作生产概况2012年,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主流影片、商业影片和艺术影片“三足鼎立”的制片路线,以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作品为重点,推动多片种全面发展。全年完成《十二生肖》等故事片5部(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3部),投产电视剧12部388集,  相似文献   
4.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个时代英雄辈出,性格鲜明,数不尽的英雄豪杰。道不完的经典战役。经典中的经典.首推赤壁之战——蜀吴联军以弱胜强.大破曹军八十万兵将.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媒科技》2014,(13):10-10
正7月23日橙子财经今日发布独家消息称,继上海投资澎湃新闻后,国内第二个政府投资的新媒体平台即将在深圳诞生,新平台的运作方是前海传媒。前海传媒控股股东是前海金融控股集团,手掌资金上百亿,知名媒体人刘洲伟,出任前海传媒CEO。与上海报业的澎湃项目主打时政不同,刘洲伟领衔的这家新媒体主打金融。上海  相似文献   
6.
梁静 《网球天地》2014,(1):54-59
如果吴宇森爱看网球的话,他该在2014年为纳达尔、乔科维奇、穆雷拍一部《三国》。费德勒的老去以及第四位核心竞争者的缺失,注定今年的男子网坛只能呈现纳乔穆三足鼎立的局势。去年纳达尔与乔科维奇美网54拍的清脆击球声还不时在耳边回响,每当想起,都会血脉贲张,恨不得抡起球拍立刻上场打上几把。我们不禁期待,这三人在今年会上演什么撕心裂肺的对决。  相似文献   
7.
语录     
《中学生博览》2012,(5):25-31
2011年年末三足鼎立的电影3D武打电影《龙门飞甲》经典台词1.刀既然出鞘,就一定要见血。2.低估,就是低  相似文献   
8.
作家、出版社、书店三足鼎立的状态相安无事维持了许多年,自从2007年亚马逊的电子书阅读器Kindle上市后,扰乱了市场三足鼎立的状态,也威胁到出版社与作家的生存。回顾第一个遭受数字化冲击的音乐产业,如今也已找到了另一片耕耘的天空。在电子书时代下,出版社与作家应该借鉴音乐产业的例子,找到活路,让数字技术成为推动出版产业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春季,法兰克福的艾希沃罗出版社和柏林的奥伏鲍出版社对外宣布,两社正式“合并”。到6月下旬,艾希沃罗出版社也将从法兰克福“搬迁”到柏林。而对德国大众媒体来说,既在意“合并”,更关注“搬迁”。因为后者与“出版重镇之争”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事业,在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后,形成以雕版印刷术为主流的模式。经过长时期的应用普及,逐渐形成坊刻本、官刻本、家刻本三足鼎立之势,一直持续到清末。有清一代,民间书坊经营时间延续最久,刻书数量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要数继常熟毛晋汲古阁而起的席氏扫叶山房。因此,孙毓修(1871-1922年)在《中国雕版源流考》中说:“清时书坊刻书之多,莫如苏州席氏扫叶山房”,“贩夫盈门,席氏之书不胫而走天下。”谷林(1919-2009年)、汪曾祺(1920-1997年)都曾在文章中赞扬扫叶山房所刻书的贡献,并表示期待,有人能从中国出版史的角度调查扫叶山房的始末,写成一篇报告,记录下其“嘉惠士林”的贡献。如今,复旦大学博士杨丽莹这部拓荒性的《扫叶山房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版)的问世,终于填补了这一学术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