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1篇
教育   242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22篇
体育   10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时间(上古-中世纪)为线索,阐述了图书馆建筑及功能由封闭逐步走向开放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论语>在中国乃至世界政治、伦理思想、文化、教育、文学上,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影响,同时它在汉语言学分支中的词汇学上,也具有重大的贡献.<论语>是语录体,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中国上古口语用词和一般词汇的特点.对<论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入,可以使上古词汇在<论语>成书阶段的面貌、特点更为清楚鲜明.  相似文献   
3.
本文统计第一人称代词“吾”与“我”在上古典籍《庄子》、《左传》等中的使用情况,并进而探讨“吾”与“我”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胡彭华 《现代语文》2006,(10):116-116
倨句 <汉语大词典>:"亦作'倨佝'倨拘',物体弯曲的形状角度.微曲为倨,甚曲为句.<周礼·考工记·冶氏>:"[戈]已倨则不入,已句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是故倨句外博." 居句 <汉语大词典>:"犹言方圆直曲."<史记·乐书>:"居中矩,句中钩."<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云,"居"通"倨".直也.段玉裁释"倨"时,引<礼记·乐记>作"倨中矩,句中钩."  相似文献   
5.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晓杰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赢、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6.
“皇图”即“河图”和“洛书”,是《易》的数理表达式,是古人制作历法的两种工具。古河衅洛书刻录在璧玉、龟甲之上,原称“录图”,只有天子才能拥有,故又通称“皇图”,古之天子禅位时要举行一个“河出图,洛出书”的交接仪式,尧舜禹禅位的河、洛非指今黄河、洛水,而是指古刘河和渌水,是古都长沙南北的两条湘江支流,湖南南岳一带为上古政治及天历法中心,今攸县有皇图岭、禹门洞、浏阳有首禅山等即其遗迹。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现象.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尔雅》,是一部训诂资料集,整理和保存了秦汉以前大量的古训,其词汇基本反映了先秦词汇的概貌.我们从夏、商、周三代的法律语言形成的特点出发,对《尔雅》中法律使用域词语进行了界定、分类,探明这些词进入法律使用域的理据,从而透视汉民族早期法文化思想和其精神内质。  相似文献   
8.
声训辨     
声训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训诂方法 ,同时也是一种探求语源的重要方法。但声训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右文说和因声求义说属不属于声训 ,各家看法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汉语史的考察认为 ,声训是以声通义这一训诂方法的统称 ,它从古至今都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上古声训、右文说、因声求义说是一脉相承的体系 ,这正体现了声训从萌芽到发生、发展直至成熟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9.
本对上古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关于世界的创造,关于人的创造,关于过程和结局等内容进行了极其认真的比较,在比较中寻找和发掘中西方原始初民思维形式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这些不同点对后世中西方诸民族思维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如今提起居庸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来中国者必到长城,到长城者必去居庸关,居庸关已经成为了北京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居庸关如此受到游客的青睐,得益于其悠久漫长的历史文化。居庸关早在上古时期便是"天下九塞"之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北京的一道天然军事屏障。元代,北京正式成为了全国的首都,居庸关的军事地位显著上升,驻守了精锐的侍卫亲军。明代,为防止蒙古人南下,屡次修固居庸关,使其成为铁桶山河。清代一统宇内,居庸关军事地位下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成为了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