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6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章主要针对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共性进行分析,结合当下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为根据,从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功能性、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的多元素性、俄罗斯民歌与中国民歌无文字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动两国音乐文化交流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歌萌生于民间文化的丰厚土壤,它具有形式短小、歌词洗炼、主题集中、朴素优美、形象鲜明的艺术特点。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是这一艺术特点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3.
中国民歌鉴赏教学是让学生认识、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高中学生听到的、嘴里哼唱着的几乎都是流行歌曲、情歌和摇滚,对传统民歌的学习与鉴赏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传统民歌"土气",更谈不上喜欢和热爱,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高中民歌鉴赏课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和演唱传统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恒 《新闻爱好者》2011,(18):23-24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在当代传媒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这话有时会演变为保守与固执的偏性。暂且不提那些铺天盖地的商品宣传广告,即便是传承久远、魅力长青的民歌,在当代社会也需依赖多种传播途径,助其传承与发展。口耳相传的古朴民风仍是当代民歌传承的坚实保障在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和"老、边、穷"地区,民歌传承仍然保留着口耳相传的传统模式。像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  相似文献   
5.
周宇 《科技风》2011,(9):188
本文主要根据常见的音乐表现方法和音调性格特征,分别阐述了劳动号子、山歌、地域性小调的艺术特征和价值。提出明确教学目的、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重视民族民俗文化的传授、在教学中合理选择民歌等方法。  相似文献   
6.
将民歌改编为合唱已经成为国内合唱创作及演出活动中比较主流的一种形态。将我国传统的原生态民歌素材与多声部合唱艺术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更好地传承民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而且能使原生态民歌更加丰富、更具艺术表现力。因此,在民歌改编合唱的过程中,必然要运用丰富的技法,使民歌具有合唱的特点,如和声、复调的运用,调性的变换,结构的扩充等,从而丰富民歌的音乐形象。本文基于刘晓耕的两首代表作品,论述民歌改编合唱的技法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多元理念”成为全球越来越多人的广泛共识的今天,回顾、审视20世纪百年中国民歌的演变创新历程,无疑是我们探寻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走向的一条途径。回顾20世纪中国民歌的发展历程、创新和演变,必然得出“必须向民歌学习,努力建立和繁荣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事业”的结论,同时也为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郭长征 《成才之路》2013,(24):94-94
中国民歌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味道,如山西民歌的语言简单明亮,音乐形象更是鲜明生动,紧贴人们的生活,体现了山西丰富的地方文化精粹。在山西民歌中也有不同的类型,民歌《走西口》并不像其他山谣民歌那样高亢嘹亮,而是婉转缠绵,在演唱中要唱出这首歌的凄凉之情,不但要投入感情,而且音色要婉转动听,细腻流畅。  相似文献   
9.
介绍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分类以及当代中国民歌的新发展、新创作.阐述了中国传统民歌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李冰 《教育文汇》2005,(5):53-54
以民歌为例,不同时期的民歌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不同地区的民歌叙述着不同地方的风情。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歌,我专门上了一节题为“走近民歌”的音乐鉴赏课,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和发展,从民歌的曲调、节奏及演唱形式几方面,帮助学生鉴别民歌的不同体裁。通过教师范唱、听赏,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