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各国文化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邯郸学院学报》2011,21(3):108
2011年6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9版"文摘版"转摘了我院学报康香阁编审在《邯郸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发表的《著名学者乐黛云教授访谈录》一文,这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第一次转载我院学报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乐黛云教授     
乐黛云教授,著名学者。1931年1月31日生于贵阳,1948年考入北京大学,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留校至今。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4.
这本书是国学泰斗汤一介先生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汤一介、乐黛云夫妇与一双儿女合著的唯一一本家庭回忆录。文字平实厚重、真挚深情,配以66张珍贵历史照片,深厚的亲情和时代烙印下的忧伤溢于言表,大师的人生态度、深邃博学的哲学思想尽现其中。中国知识分子家族的百年风雨、心路历程,中国士人的历练与飘摇,儿女眼中的朝花夕拾,北大燕南园的往事回忆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5.
杨慧娟 《天中学刊》2012,27(5):71-74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比较文学从复兴走向繁荣,这其中离不开乐黛云等先驱者披荆斩棘的探索与奋斗。与王国维境界说相呼应,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的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期和2000年至今的成熟期。乐黛云的比较文学之路既是她个人学术研究的求索历程,也折射出中国比较文学30年来的曲折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四院沙滩未名湖:60年北大生涯(1948-2008)》乐黛云北京大学出版社定价:32元本书是乐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关于北大的自叙传。她用富有感情的语言追忆了与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读书、求学、治学、师友。  相似文献   
7.
学界名流     
乐黛云先生1931年生,贵州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8.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索质之中。因此他说:“智乐水,仁乐山;智动,仁静;智乐,仁寿。”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的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相似文献   
9.
刘笑敢 《中国文化》2014,(2):199-202
9月10号清早,从几个朋友的微信中得知汤先生头一天晚上平和仙逝。虽然早巳知道汤老师身体不好,但仍不免感觉突然和意外,心情格外沉重。本想作些事排遣一下忧思,但汤老师的音容笑貌总是浮现在眼前,什麽也作不下去,于是写了个电邮给乐黛云老师,请她节哀保重。  相似文献   
10.
刘梦溪 《中国文化》2014,(2):214-214
我与之往来比较多的师友,很多都在北大。而在这些师友中,汤一介先生和乐黛云先生,又自不同。我和他们相识、订交,快四十年了。他们对我而言,亦师亦友,经常能从他们那裹受到教益。而且有情感的牵挂,做梦也会梦到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