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世界》2004,(5):40-41
希区柯克1899年8月13日生于伦敦经营蔬菜批发的普通人家。  相似文献   
2.
人们有一种误解.好像法国导演只拍艺术电影,其实,法国导演一向不排斥类型片。当年法国新浪潮主将特吕弗就很推崇希区柯克,也拍过不少类型片电影。《逃之夭夭》的导演继承了这一传统.拍出了一部颇有希区柯克风格的悬疑片。  相似文献   
3.
杨铮 《青年记者》2016,(5):97-98
英国电影行业在全球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无论是《指环王》的史诗巨制、希区柯克的悬疑大作,还是《哈利波特》魔幻电影、《007系列》谍战大片,多元化的风格、优良的品质使得它们在世界电影中脱颖而出.根据《英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14》 (DCMS_Annual_Report 2014),每年英国出产超过90部影片,产值高达8亿多英镑,其中既包括自产影片,也包括海外合作片.①优秀的导演、出色的演员、深厚的文化基础、高超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深刻的主题,这些元素的组合,使得英国电影早已成为世界电影界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4.
影视作品中电影音乐运用好坏取决于音乐创作者和影视编导的编辑水准和对音乐的选材、认识,运用什么音乐形式,要按照影视作品情节需要、人物内心世界渲染去设计电影音乐,影视作品配乐的过程就是电影音乐影响作品的过程,电影音乐会受到影视作品特点和性质制约。所以,创作者必须要具备驾驭音乐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段的能力,在研究把握好声音、影视语言、画面关系之外,还应该从整体结构对音乐音响等进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够把握好不同影视作品中电影音乐的特征,才能配好音乐,电影音乐也才能更好为影视事业服务。主要讲述了电影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影响,即突出电影的主题、烘托环境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塑造人物的内心。  相似文献   
5.
《发明与革新》2014,(11):54-54
12名志愿者平静地躺在磁共振扫描仪上观看英国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电影作品。另一个房间内,一名特殊的实验参与者——已经处于植物人状态16年的男性也在同样条件下"观看"该电影。研究结果显示,这名男子的大脑活动与12名健康志愿者的大脑活动极其相似,这意味着电影情节对他也产生了影响。研究者将这一结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相似文献   
6.
7.
我深信,父亲所拍影片的最大成功就在于它们一直是纯粹娱乐性的。他为了观众拍影片,观众是他首先要考虑的。在他的影片里,每个观众都能找到自己所期望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14,(1):96-96
黄金年代女星琼·芳登与世长辞。这位在大银幕上总是一派温婉脆弱的女人,在走过生命的96个年头之后,终究熄灭了“蝴蝶梦”。她是曾经倾倒众生的绝代名伶,希区柯克极度宠爱的御用,将简·爱演绎出了尊严与灵魂的女人,能精确诠释茨威格名著精神内核的天才演员……无数标签贴在琼·芳登身上,炼就了她传奇的一生。  相似文献   
9.
《爱德华大夫》精神分析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德华大夫>堪称巧妙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典范之作.影片中的J.B、彼得森和艾力克三个主要人物分别对应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对于梦境的设置方式,即凝缩、移置、具象化、二度装饰等,亦是该片的出色之处,所依据的正是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由是,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透视希区柯克的影视作品,就开启了一个不错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电影作为一种具有诱导性与强制性的叙事本,实质上左右了观众对影片意义的理解方式,同时为影片的全部意义提供一个潜在的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对观众接受、体验方式的角色定位是电影制作极为重要的环节。电影观众便成为一个由电影的制作、观看与观看情境共同建构的电影叙事体系中的角色,一个我们可以潜入其中“窥视”影片内容的“假想替身”。不论是作为“窥视”、“先知”还是“认同”,观众都已经成为电影叙事本中的一部分,观众都被建构为叙事的主体并与影片的作共同“生产”影片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