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坛,菲茨杰拉德占着一个重要的位置:他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是“爵士乐时代”(Jazz Age)的桂冠诗人。菲茨杰拉德最享有盛名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后期作品《夜色温柔》,展示了“爵士乐时代”纸醉金迷的表象下“美国梦”的虚无缥缈和不堪一击。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主人公杰伊·盖茨比迷恋上了富家女黛西,并把追求她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当他拥有了金钱,自以为已经跻身于上流社会、有机会圆这个爱情美梦之时,却被虚伪冷酷的上流社会所吞噬,落得个梦醉人亡的悲惨结局。《夜色温柔》的主人公迪克是一名医生,娶了富裕的女精神病人尼科尔为妻。这场婚姻交易使迪克表面上进入了上流社会,却从未真正使他成为一分子。他日渐沉沦,未老先衰。他与女明星萝丝玛丽的无结果的感情纠葛使妻子对他的依赖越来越少,心智日益健全,终于投入他人怀抱。菲茨杰拉德通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等作品展现了美国特定时期内“迷惘的一代”的迷惘生活,以及他们所追求的“美国梦”的最后幻灭。  相似文献   
2.
韦星 《新闻爱好者》2008,(11):78-79
曹丕于其文学理论文章《典论·论文》篇末感慨说:“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①从这段总结性的文辞看,汉魏之前的那些希望自己有所建树的仁人志士,在其人生历程中,皆有所紧张与惧怕,怕被冷漠无情的时间完全抛弃。那么,在现代文学史册留下盛事美文的朱自清先生,在与时间打交道的人生过程中,是否比千年前的古人多了些胆识与从容?  相似文献   
3.
斯坦贝克的小说《人鼠之间》主要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业季节工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最终梦想的幻灭。通过对小说人物群像的分析,论述作品中反映的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孤独感和对爱的渴望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4.
田汉话剧是他个人性情、才气以及心路历程的自然流露,这在早期剧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追求理想世界,由追求的幻灭导致深沉的感伤,再从感伤中奋起抗争,这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有鲜明的表现。也是青年田汉心路发展历程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夜色温柔》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反映了关于沉沦和失败的更大悲剧:迪克所努力追求的婚姻生活和看似诱人的上层社会如同泡沫般,一碰即破。他心中的乌托邦最终全部坍塌。这种看似得到却最终失去的结果,无疑是迪克也是"镀金一代"年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下半叶妇女文学的代表作家凯特·肖班(1851—1904)的短篇小说。她曾经由于长篇小说《觉醒》被当时的舆论谴责为有伤风化,但后来的评论界却给予了她很高评价,认为她是D.H.劳伦斯和西蒙·德·波伏瓦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杨丽梅 《考试周刊》2011,(70):36-38
《一个小时的故事》是著名美国女作家凯特.肖班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者运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认为悲剧中存在两个马兰德夫人: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马兰德夫人,一个是幻象中的,丈夫去世后的马兰德夫人。两个马兰德夫人既认同又竞争。结果是现实中的马兰德夫人认同并接受了幻象中的自我,并开始了自我实现的过程。但是幻象终究是幻象,这个以丈夫去世为前提的主体建构过程,与现实相矛盾,马兰德先生并未去世,最终导致了个人与自我的幻灭。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杰克·伦敦的自传体"成长小说"<马丁·伊登>中的存在主义倾向,认为小说体现了自由选择而又介入幻灭的"美国梦"的破灭,反映人的严酷的生存斗争和人类在工业文明下的"异化"存在.存在主义坦然说人是痛苦的,现实的东西绝不是美的,而杰克·伦敦直面人生,从不忌讳探讨死亡的主题,其小说如果是可怕的,那是因为人生是可怕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详细地分析论述了张欣、何顿、述平、朱文、林白、徐小斌等人小说中的所谓“新女性”,怎样在“南方”现代商业背景和商战中,欲摆脱贫困阴影,追求物质利益,甚至不惜以肉体为代价而作的种种努力,展示了她们在“南方”浮现、失落、挣扎、幻灭的心理历程和现实历程,揭示其悲剧事实的社会根源及性格因素。  相似文献   
10.
长篇小说《归》(马明奎著,作家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以中国改革开放为背景,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站在人文理性的高度审视现代文明对传统而古老的中国社会的雕塑。小说主人公之一玉文追求古典诗意的生存方式,无论在农村、中学甚至都市,他的诗意追寻不断地遭到现实的严重扑灭,本文认为,他是一个无法回转的探索者同时又是一个难以同化的孤独者。而小说的另一主人公新刚,热血澎湃地探索现当代社会理性能够按照诗意的原则进行重构,然而,他的探索和追寻在强大的导己力量面前历史地必然地破灭,他也最终论落为一个败退者和投降者。本文就玉文出家遁世,新刚随流入世,从最初本质相同的一种追寻相背地走入两种归宿,这一过程展开论证,试图理清玉文、新刚对诗意理性的追寻和幻灭,以及确认他们在不同归宿中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