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各国文化   3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崔金生 《北京档案》2011,(11):44-45
笔者幼年就常听大人讲述湖广会馆的故事,由于家住虎坊桥附近,常经过湖广会馆,往往就注意到虎坊桥西南角上那一片破旧的房屋。只见一片临建旧房遮挡在那片破旧大院中南边,环境非常脏乱,杂草丛生,破屋垂垂,  相似文献   
2.
在青海河湟地区,文献记载和现存着一定数量的明清时期的祠庙戏楼,但没有受到戏剧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和文物(现存戏楼)相印证的方法,阐述了青海河湟地区古祠庙戏楼的特点。祠庙中酬神演戏是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内容。祠庙演戏是青海河湟地区戏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3.
亳州山陕会馆位于亳州北关的大地桥南端,始建于顺治十五年(公元1656年),因大帝庙本是一座戏台,又因其上面雕刻彩绘绚丽夺目,民间俗称为"花戏楼"。主要论述了花戏楼建筑装饰艺术中的砖雕、木雕、彩画等民间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4.
传说,女娲抟土以造人,这是不是意味着,泥土是人最本质的状态?于是泥与人,冥冥之中,相遇。 1844年,即清道光年间,余三胜来到天津演出,当时他是春台班的名伶,名噪一时。时年18岁的张明山也施施然走进了戏楼。他看余三胜的演出已有数次,每次都会细细观察舞台上全情投入的余三胜。终于,他掏出一块泥巴捏在手中不停地摆弄,在宽大的袖子的遮掩下,并没有人注意到他稍显奇怪的举止,而他的眼睛也并没有离开过戏台一刻。戏演完了,他拿出了手中的泥团,竟然已是一尊栩栩如生的余三胜像。奇妙的是,整个捏制过程中,张明山并没有低头看过自己手里的泥人。从此“泥人张”一鸣惊人,人们把他的这项绝技誉为“袖里乾坤”。  相似文献   
5.
6.
承德古戏楼     
戏楼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场地,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保存至今的中国古戏楼如同一座座博物馆,见证着中国戏曲昔日的繁荣。承德作为清代的第二个政治中心,不仅在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内建有皇家戏楼,在承德的县区乡镇也有不同形式和规格的民间戏楼,作者对承德现存古戏楼的分布情况、建筑形式及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古戏楼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其表述方式经过数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固有的模式,但是,正因为戏曲被模式化了,其表述方式就受到了局限,尤其对现实生话,戏曲的表现力明显减弱。对于年轻观众而言,传统戏曲的表述方式已经失去了吸  相似文献   
8.
雅各布森把翻译分为三类: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语符翻译。根据雅各布森对翻译的分类并结合亳州花戏楼砖雕图像文化中的"参天地"对语符翻译法进行阐述,旨在说明亳州花戏楼砖雕的英语译介要实现图像翻译中的两种跨越:跨越不同学科和艺术门类的翻译和跨越不同文化语境界限的翻译。因此对亳州花戏楼砖雕文化的译介,应采取语内翻译的图像文本转换和跨语际翻译的语符翻译法。  相似文献   
9.
明清老街是亳州现存比较完整的明清徽派建筑。花戏楼原为山陕会馆,是集皖、陕、晋等商贾联络、洽谈生意、决策问题、文化娱乐的场所,建筑装饰主要集中在墙体装饰、房顶装饰、梁栋装饰上。建筑装饰以明清建筑装饰手法为主,陕西雕刻技艺构筑成的极具徽派建筑样式,以儒道释三教文化、三曹文化结合陕西商会的商文化,建筑装饰上依据不同功能构设不同内容。  相似文献   
10.
程峰  程谦 《焦作大学学报》2012,26(3):52-55,57
博爱清化镇金龙四大王庙创建于明嘉靖辛酉年(1561年)。为佑神,历经八十余年而于康熙七年(1668年)最终创建了戏楼,并且于雍正元年(1723年)、乾隆四年(1739年)进行了重修。戏楼的创建和重修,反映了明清时期包括清化镇在内的商人的信仰,印证了北方对金龙四大王的崇拜。同时,戏楼的创建和重修碑刻文献也大体反映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初年,清化镇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即清化镇商业虽呈现出不断发展的态势,商号数量增多,商人实力不断增强,但总体上是在较低水平上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