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7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8月底,笔者在上海图书馆访书期 间,得读该馆所藏清江永《善馀堂文集》,1册,不 分卷,为吴县潘氏宝山楼核钞本。书中所收录的 文章分别为《太极图说》、《性理论》等文二十余 篇,为研究江永学说极为珍贵的材料。如书中 《答戴生东原书》与全书最末所附戴震《戴东原撰 寿序》等文,又是研究江、戴学术与关系的重要文 章。《寿序》一文,为乾隆十五年(1750)江氏七十 大寿时戴氏所撰,于江永学行有极高之评价,民 国间学者以为戴氏不尊江氏之说,观此文亦当不 攻而自破。该文亦为前些年出版的《戴震全集》 与《戴震全书》所未收,现钞出并以《江慎修先生 七十寿序》为题,公诸同好,并补戴集之阙焉。  相似文献   
2.
戴震《毛郑诗考正》比《毛诗补传》更能注意到重言词一般为形容词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3.
戴震是清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考据学大师。探讨、评价戴震的学术造诣,无疑是当前文化史、学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分四个部分,从分析、评介戴震的名篇名著、别本初稿、未刊本、单篇文章入手,阐述《戴震全集》的学术价值。作者认为,根据具体作品分析评介,最能避免凿空立论之弊。  相似文献   
4.
学界颇为重视戴震<诗经>学名物训诂方面的成就,而忽略了关涉其义理观的三个重要成果:1.定"思无邪"为说<诗>宗旨,强调"姑以",结合其"一诗数用"说,可见选取该宗旨说<诗>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考虑;2.提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四始"、"正变"新说,为<诗>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学理依据;3.将二<雅>作出不同于前人,亦不合"什"...  相似文献   
5.
先秦汉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在宋明时代被转换为以"理"为中心的哲学,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道的理化"倾向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了许多极为消极的后果。戴震对于宋儒这种将"道"抽象化、形而上学化,视"理"为天地万物存在之最终根据的思想倾向予以批驳。在戴震看来,"理"或"天理"生发于人伦日用之中,有"道"方有"理",即有情、有欲、有事、有物方才有理。  相似文献   
6.
戴震以为《诗经》乃圣贤垂教天下的经典,所以他试图通过对字义、名物典制的考证,回归《诗经》时代的语境,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微言大义。戴震深明人之认知的渐进性特征,说寻求所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寻求十分之见必须本末兼察、空所依傍。所以他研究《诗经》三易其稿,力求不以己自蔽;对于前人的争讼,戴震空所依傍,力求不以人蔽己;是正文字,力求还原经典原貌。戴震的《诗经》研究是在其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戴震是我国18世纪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巨擘,被后世诸多学者奉为中国启蒙先驱。戴震出生地徽州,18世纪以商贾兴盛、儒风帜盛、宗法礼制完备著称于世,有东南邹鲁之称的美誉。戴震思想重知的特色,与徽州地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在学术观念史和徽州区域文化的双向中来展开对戴震重知思想形成的深层区域社会背景的探究。  相似文献   
8.
周永年一生虽然在学术上有很大的成就,文章也冠绝一时.但由于他过分自谦,所以著书不多.<清史稿>称他"博学贯通,为时推许".桂馥<周先生传>说他"自谓文拙,不存稿,殁后无传焉."  相似文献   
9.
戴震治学始终注重对古书义例的归纳和总结,并以之为解读经典文献的关键。对于戴震善用义例这一特点,我们从大量的具体材料出发,加以例证提取和理论阐述,也以此作为我们今天治学的启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安理学的盛衰始终,除了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外部原因外,还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主要表现为新安理学初始即具有的对朱子学尤其是朱熹本人的尊崇以致于迷信。这一内在原因,深刻地引导、规定和制约着新安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同样身为新安学者的戴震,以“志存闻道”为治学旨归,并通过考据学方法,揭示了程朱理学援引老庄、释氏诠释儒学经典的实质,以及因此对儒家思想所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在根本上颠覆了程朱理学接续孔孟道统的传统观念,消解了新安理学得以成立的思想理论依据,新安理学因此而告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