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94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国内大学里"混日子"的现象很普遍。大学里流行一首打油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天一门课,一周一学期。”后两句,大体就是期末临考前国内大学的典型场景。  相似文献   
2.
参照胡适日后公开的留学日记、私人书信等材料,是重新回溯到新诗的发生这一历史现场的有效途径。胡适尝试白话诗的原始材料与他后来的文学史叙述这两者之间存在空隙与参差之处,置身其中不难发现从打油诗到白话诗这一命名转型的轨迹,白话新诗的发生与方言入诗的内在关联也由此得到呈现。  相似文献   
3.
乘着素质教育的东风.带着对实施新课标中出现问题的困惑.我参加了全省新课标全员培训。写一首打油诗为证:学校是个好地方,炎热酷暑培训忙:噼里啪啦键盘响.热热闹闹得分忙;你评我说好紧张.搞得网络出故障:看罢视频心情畅,素质教育大家唱.以下还有我对培训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在网上看到高三同学自己写的几句打油诗:"落后等于欠揍,学业已近尾声.父母鞍前马后,老师如影随形.左耳承载唠叨,右耳装满叮咛.曾经顽劣放纵,而今沉默文静.窗外风声正紧,时值攻题三更.眼睛常熬通红,屁股磨得生疼.疲惫谁人最懂?来问我辈书生."真是让人又好笑又心疼.  相似文献   
5.
金韩 《现代语文》2001,(10):28-28
  相似文献   
6.
《八小时以外》2011,(7):11-11
“今日阳光灿烂,室外空气新鲜,出来取件匆匆,纵是时间宝贵,耽误不会太久,久坐易疲劳,取件全做喝咖啡。”这首打油诗并不是出自什么名家之手,只是一位名叫曹中玺的普通快递员为了通知顾客取件随性而作。靠着这种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精神,老曹很快便在自己所负责的北师大区域出了名,甚至登上了大学讲台,讲述自己送快递过程中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刘半农(1891-1934),现代文学家、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富有反封建精神,模仿民族形式;后期思想趋于保守。曾留学法国,专攻语音学。 1917年刘半农翻译英国戏剧《琴魂》,最早采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以取代过去习惯用的“伊”。1918年8月15日周作人在《新青年》杂志第五卷第三号发表史特林堡的《改革》译文,在前记中写道:“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  相似文献   
8.
古时候有一考生.也许平时诗书读得太少,考试时无以答对题目.结果写了一首打油诗交了卷。诗曰: 未曾提笔泪涟涟. 苦读寒窗十几年。 考官要不把我取. 回家一命赴黄泉。  相似文献   
9.
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打油诗,据说是唐代一位名叫张打油的人创造的。话说这一年冬天下了场大雪,四周一片白茫茫,张打油触景生情,随口咏出了"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的诗句。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虽然用的是文人不屑使用的通俗易懂的俗语,但独辟蹊径。尤其一个"肿"字,虽俗却极为传神,很得诗家练字之功效。通  相似文献   
10.
网络双刃剑     
2007年12月27日,一位13岁小姑娘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中,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话:“上次我上网查资料,突然弹出来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谁也不曾料到,“很黄很暴力”这五个字在这之后的短短十几天,竟成为网络的第一流行语,有关这个女孩的视频、漫画、帖子、打油诗甚至诅咒泛滥成灾;更有人把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学校、平时成绩以及获得的奖励一一贴出来,甚至精确到她出生在哪家医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