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2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9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7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202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何志武 《新闻界》2003,(1):14-15
新闻依记者而兴,记者因新闻而名。记者塑造了新闻,新闻又塑造了记者。如何利用新闻岗位加速记者成才并延长优秀记者在一线采访的新闻寿命,一直是新闻媒体苦苦探求的课题———一个涉及在新闻队伍内部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的新课题。这一课题做得如何,直接影响到新闻竞争的质量及成功与否,因为新闻竞争说到底是新闻人才的竞争。一个严峻的现实:成熟记者纷纷“淡出”采访一线刚办了才几年的新兴报纸绝大多数记者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自不待言,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机关报记者队伍年轻化速度也越来越惊人。据笔者调查,在许多报社,…  相似文献   
2.
话说报纸副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关元 《新闻记者》2003,(10):33-33
时下,人们对报纸的副刊缺乏孜孜以求刻意经营的精神。尤其是文史副刊,经营乏术,日趋衰落。然而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一些左翼作家和老报人却深知个中三昧,是十分重视副刊潜在的人文熏陶作用的。 据悉,一些业外人士爱读行业报,甚至长期自费订阅,就因其副刊办得好,人们爱看它的副刊。因为副刊比正刊轻松活泼、有趣味性、可读性强,起着“味  相似文献   
3.
4.
5.
本所要讨论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附属于报纸上的副刊,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副刊,它不仅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有关新闻的报道任务,而且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副刊的艺术精神,更直接地反遇社会生活,因而更受读的青睐。  相似文献   
6.
综观当前有些报纸副刊,读普遍反映“亲和力”不够,不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鼓动人,激励人。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办副刊观念落后。二是副刊水平不高。许多副刊编辑的办刊水平至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三是副刊稿件内容陈旧。副刊怀旧内容的稿件占据了大量金贵版面,如,写过往的陈年旧事多,写怀念父母、师友等故人的多,写现实生活的少。四是副刊版面形式呆板单一。除了散、诗歌就没有别的体裁,反映在版面上的就是上下左右几大块,老面孔,缺乏视觉冲击力。所有这些,归结到一点,是一些报纸对副刊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对副刊重视不够。这些年,各报重新闻轻艺副刊的倾向比较突出,把艺副刊当作“点缀”甚至搭头,轻视艺作品宣传人、鼓舞人、引导人、教育人的作用,忽视艺副刊拥有的庞大的读群和作群。有些从业人员片面地认为,只有新闻和理论才是弘扬主旋律,副刊是供休闲的附属品,甚至急功近利,觉得副刊不如广告“来菜”。  相似文献   
7.
《新闻传播》2008,(2):1
近日,《生活报》、《黑龙江晨报》分别以《生死一线间,拼死保乘客》和《脑溢血司机拼死停稳公交车》为题,详细报道了哈尔滨市203路公交车司机何国强在带客行驶中突发脑溢血的情况下,凭借顽强的毅力把公交车稳稳停靠在路边,保证了车上20多名乘客的生命安全的感人事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8.
9.
长期以来,报刊史上一直把专刊这一独特的版块笼统地归入副刊,而且认定是对副刊的补充。这种观点在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学大辞典》上有明确的表达:“专刊:专门刊载某一方面材料的副刊。……报纸设置副刊,是为了补新闻版不足。报纸在综合性副刊之外又设专刊,又是为了补综合性副刊之不足。”这一模糊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专刊的个性,影响了专刊功能的发挥。实践的发展,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版块,准确地把握它们的个性,明确它们的分工提供了可能,也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10.
石木 《新闻与写作》2003,(12):38-39
笔者注意到,在报纸副刊种种“求变”的声音里,普遍的基点是建立在否定传统副刊之上。持报纸副刊“脱胎换骨论”的现实依托点是:世界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在高科技的日趋普及下,资讯巳经无法独家拥有,所谓的“独家新闻”只能是在某一局部领域或某一特定区域中的偶尔获取。而在信息泛滥得真假莫辨,资讯爆炸成五颜六色的今天,求变者的话语是:难道报纸副刊还不应该赶快“悬崖勒马”,迅速融入“时代的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