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8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0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6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司马谈勉子著《史记》司马谈是我国西汉时的一位著名史学家。在汉武帝统治前期,一直担任着太史令的职务。他是一位饱学有识之士,热爱祖国历史,关心现实政治,对自己的史学事业十分忠诚,而且很重视对儿子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的教育。司马迁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刻苦读书,“年十岁则诵古文”。为了让儿子能继承自己的史官事业,司马谈让儿子向当时的名学者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代历史文献。但是,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和纸张,书籍本来很少,再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仅留下的一点断简残篇上不但记载简略,而且不少事还互相矛盾、真假难辨。司马…  相似文献   
2.
《后汉书》载东汉名将班超曾任"假司马L职,注家皆将此"假司马"解为"代理司马"或"管理司马"。以当时情理揆之,班超出任"代理司马"实不可能,"假司马"当为军司马之副职"军假司马"的省称.  相似文献   
3.
元稹在通州     
唐代元和十年至十四年,大诗人元稹在通州(今四川省达州市)做了四年不治民不问政事的贬谪闲官“司马”。这四年是他前后期思想的过渡期,他同情人民的苦难,又深知时事艰难。但他不甘长期寂寞,后来终于大改前志,趋炎附势,重返朝中做了高官。元稹一生最值得一提的好诗和诗歌理论,大多是在这四年闲散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以琵琶女的技艺超群而又遭逢不幸自况,表达了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妇女的深切理解和同情,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愤懑之情,同时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  相似文献   
5.
"诸葛",因为诸葛亮成为绝顶聪明的代名词。上一次我们已经谈到,从史实上看,诸葛亮只是被刻意神话的、重文轻武的普通人而已。但诸葛家族的确出过"文武全才"的人物,不过这个人却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三国演义》中,诸葛瑾被描述为能力一般,只是因为诸葛亮的面子,才在吴国居高位的庸才。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诸葛瑾是个比诸葛亮还招人喜欢的人物。德盖天下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兄长,父亲过世之时,诸葛亮八岁,诸葛瑾也  相似文献   
6.
三、牵而擒之谋大子(2)在牵制谋子中,还有一招叫"双重牵制"。《三国演义》中司马水镜有言:"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双重牵制有时也能给我们这样的惊喜,一子双牵,双牵同现;二者得一,可安天下。来看实战:图1,红方少车,主力被封,因急于反击,走马三进五,这步棋露出破绽,黑方随即车1平4一子双牵!既伏进车捉马得骑河炮,又有进车打将得士角炮,红方不能两全,失子落败。一子双牵只是"双重牵制"中的一部分。"双重牵制"的另一种形式,是双子双牵,就是在棋盘上我方同时有两枚大子  相似文献   
7.
《司马文正公集》乾隆一朝有二个版本,其中乾隆10年临汾刘组曾百禄堂原刻本之流传因受清朝文字狱之灾,其间颇存曲折。从古籍的文物稀有性层面上讲,亦应列为善本。  相似文献   
8.
该文通过对前人所认定的白居易190余首歌诗作品的编年分析,发现以江州贬官为界,白居易歌诗思想的结构发生了内部转换:从以言志为主,言情为辅,转变成以娱情为主,以言志为辅。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写于元和十一年。此时白居易的贬官职务就是江州司马。全诗所写的是作者由长安贬到九江期间在船上听一位长安故倡(歌伎)弹奏琵琶、诉说身世的情景。诗人听她弹琵琶感伤身世,也引起了自身的贬谪之感。这首诗在基本叙事方面,可分为六个模块:左迁江州,月夜送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考察中古入声字在近代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的演变情况,为"入派四声"提供较为准确可靠的说明,以及这些字的声调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