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3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2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两位意识流大师乔伊斯和沃尔夫在生活道路与创作生涯上出现的类同,有其历史必然性及文学必然性,而其差异对后代文学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阿纳托尔·布朗舍特花了两天时间,从他家所在的加拿大北部森林地区向沃尔夫湖跋涉。阿纳托尔只有14岁,却像他爸爸一样了解这一带森林里的情况。此刻他正在寻找外出打猎的爸爸马克,马克神秘地消失已有三个星期了。马克当时说是去调查那个地区的猎物情况,并许诺说一星期后一定回来。阿纳托尔每走一步,他那双锐  相似文献   
3.
《成才之路》2011,(27):6
俄国著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留学德国期间,遇到了在物理和化学方面名望都很高的教授沃尔夫。在学习上,他对罗蒙诺索夫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他对罗蒙诺索夫多方照顾。罗蒙诺索夫因生活困难,欠下的债务,也是沃尔夫教授慷慨解囊帮助偿还的。沃尔夫教授是罗蒙诺索夫当之无愧的恩师。  相似文献   
4.
赵雯 《青年记者》2007,(7):65-66
沃尔夫事件引起诸多争议,有舆论认为他的被捕显得不伦不类。此前,因为拒绝透露新闻源而遭到逮捕的通常是一些新闻记,但沃尔夫本人并不是记,而只是一个博客写手。更有人认为,美国法院的这种做法与美国标榜的新闻自由原则相悖。日前,记就这一事件引发的争议采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教授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乔新生教授。[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沃尔夫冈·泡利(1900--1958),瑞士籍奥地利物理学家,慕尼黑大学博士,曾先后在格丁根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和汉堡大学任教。他是上世纪初一位罕见的天才,对相对论及量子力学都有杰出贡献,在19岁(1919年)时就写下了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理论和实验结果的总结性论文,当时距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1916年)才3年。  相似文献   
6.
《集邮博览》2008,(12):7-7
本刊讯2008年11月10日,集邮联合会在河南洛阳举办国际集邮联(FIP)集邮讲座。本次讲座由国际邮联主席约瑟夫·沃尔夫(卢森堡)、副主席瑞蒙·托德(澳大利亚),国际邮联理事郑炳贤(新加坡)、贝尔纳·吉姆内斯(法国),国际邮联秘书长安德·楚玛(卢森堡女),亚洲邮联主席苏拉吉·恭瓦塔那  相似文献   
7.
沃尔夫冈·泡利是一位"早熟早产"的理论物理学家,在学生时代就展露出了不同凡响的科学才华。1921年,21岁的他应导师之邀,为《数学科学百科全书》写了一篇长达237页的关于相对论的文章,震惊了物理学界,就连爱因斯坦都对他赞叹不已。3年后,他又以天才的洞察力发现了"泡利不相容原理",并因此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泡利以博学多才、目光敏锐著称,同时也以尖刻和爱挑刺而闻名。他经常  相似文献   
8.
谭凯 《科教文汇》2014,(17):51-51,84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它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学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运用于二语习得,分析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总结出两种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从一些资料可以看出,鲍比·沃尔夫(Bobby Wom)在国内的名气似乎比鲍勃·哈曼(Bob Hamman)还大,这或许是因为他那时正担当着国际桥联官员的缘故?上世纪90年代末,鲍勃·哈曼和鲍比·沃尔夫这对20多年的搭档分手,一时众多叹息。其间恩怨,我们尚可以在他们的书(鲍勃·哈曼《在桌上》/鲍比·沃尔夫《独狼》)中看出一些。  相似文献   
10.
游贤育 《科教文汇》2007,(6X):175-175
事物的语言分类在思考过程中主要取决于人们的社会需要。分得粗与细,并不反映民族间思维与表达能力或分类和概括能力上的差异,除语言的习惯外,就是人们在交际中对某事物的命名是否有需求。人类语言都是根据生存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所有语言都是平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