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0篇
教育   346篇
科学研究   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3篇
综合类   20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的庙会     
刘鹏 《北京档案》2008,(1):40-41
庙会是北京千百年来的社会活动之一.庙会始于古代的"社祭",社祭的时候,百戏杂陈,百货云集,有来看社祭的(来看戏);有来看杂技的;有来买百货、生活必需品的,所以社祭又叫"社会"."社"是什么?就是古代的土谷祠(土地庙),故称"庙会".北京的庙会,从地区上可分为城区和郊区;从性质上可分为定期集市、小型物资交流会、小型商品供应站式和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等.  相似文献   
2.
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旦 《云南档案》2005,(4):37-39
森林:没有人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一方。我的容量大如海,随微风起舞,张开绿色肥大的叶子,我的牙齿。没有人看见我笑,我笑而无声,我又自己倒下来,长久的腐烂,仍旧是滋养了自己的内心。从山坡到河谷,从河谷到群山,仙子早已死去,人也不再来,那幽深的小径埋在榛莽下,我出自原始,重把  相似文献   
3.
    
诚,篆书作"誠",形声字,《说文解字》就说"从言,成声"。其实,不妨看作同时也是会意字,"成"是声旁也兼表意,表示完成,即实现;"诚"就是言之成,就是所思成于言,就是言己所思,用大白话说就是说实话;《说文解字》解释为"信也",也就是把"诚"与"信"看作一样。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所谓"信"  相似文献   
4.
《大漠祭》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民俗世界,并从中挖掘出了西部农民精神生活中的某些特征,即1、狩猎民俗:用强悍的阳刚意识直面生活的苦难;2、民间信仰:用灵动的生命智慧化解生活的死结。从这个角度看民俗文化,其存在的价值,可能已在某种程度上逼近了西部文化神秘的密码。同时,当我们把雪漠和《大漠祭》当作一个整体去看待时,发现这可能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个案,它现实地传递着新一代西部知识分子和乡土文化母体之间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5.
畤祭与山川祭祀都是东周秦汉时期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根据相关考古发现,畤祭与山川祭祀所采用的祭祀方法以及留存下的遗迹遗物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也有文献记载可以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的联系。而此种联系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背景与意义。东周初年,秦人借鉴山川祭祀以及其它祭祀活动的礼仪规程创设了畤祭制度。此后,随着秦人扩张步伐,畤祭与山川祭祀因同样具有宣示领土控制和君主权威的理念,联系日益紧密。秦汉统一之后,以泰山封禅和五岳祭祀为代表,山川祭祀迎来重大变革,其背后来自畤祭的影响尤为显著。畤祭与山川祭祀的相伴发展贯穿秦人崛起至横扫天下,后经汉王朝终成天下一统的历史过程,就二者关系展开研究可以为考察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其中礼仪制度和政治观念的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6.
袁枚《祭妹文》中有“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之句,由于权威的工具书如《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均未收录“义绝”一词,这给我们理解词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大部分的注释都将“义绝”译为“断绝关系”(如《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这种译法是就字面上翻译,笔者认为不太准确。其实,“义绝”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离婚方式。  相似文献   
7.
“而”作为文言虚词,与“以”一样,用法多而使用频率高。这在韩愈《祭十二郎文》中体现得非常充分。利用此文,仔细辨析,将有助于掌握它的用法。现将《祭十二郎文》中出现的39个“而”的9种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8.
祝宇  李朝霞 《现代语文》2011,(8):102-10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祭文。作者通过记述一些家常琐事,表达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融抒情于叙事之中,感人肺腑。教学时,教师一是应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和自己宦海浮沉的人生感慨,并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二是应指导学生结合朗读,  相似文献   
9.
"博多祇园山笠行事"是日本福冈夏季祭典的代表,更被国家指定为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这个民俗事项在769年的历史传承中,有赖于日本政府、地方组织、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保护。"博多祇园山笠行事"同时也在当代日本人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颜真卿《祭侄稿》开创了行书雄浑壮美的新书风 ,逐渐改变了数百年来“二王”秀美行书主导书坛的局面。它主要在三方面作了创新 ,即引篆籀笔法入行书 ,丰富了行书的用笔体系 ;打破了前人单一墨法 ,浓淡枯润墨并用而致和谐自然 ;在字的结构上变王书紧结为开张、欹侧为端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