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网络群体事件也陆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在面对这些新型的群体事件时,应该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和是怎样发生的;网络在这些事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春宁 《文化学刊》2013,(4):101-105
网络呼语是一种独特的呼语形式。网络的普及孕育了形形色色的网络呼语。这些呼语流传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对大众语言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其中一些已经发展为正式词汇,被收录入词典。本文以2010年红遍网络的呼语“犀利哥”为切入点,并以解释语言文化发展和传播规律的模因论为理论依据,分析了网络呼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对理性看待网络呼语的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孙亚光 《今传媒》2012,(9):40-4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活跃化的特点。而就在这样一个草根阶层崛起、网民群体意识增强的媒介格局之下,众多独具个性的"网络红人"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对于此现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犀利哥事件的本质是媒体选取网络热点放大追踪连续报道而形成的新闻炒作失范。本文从传媒伦理道德的角度以传媒的公正、传媒的责任、传媒的人文关怀为评判标准,探讨大众传媒在犀利哥事件中的新闻炒作失范。媒体应该通过该事件反思,自觉遵守传媒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5.
2010年2月21日,天涯论坛出现了一个帖子,帖中有几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的照片,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潮流,立刻吸引了人们的眼球,并被网友们追捧。发帖人“街头湿人”在该帖子中表示道:哎,帖子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感慨.怎么会有如此逆天如此矛盾的存在体呢?  相似文献   
6.
王玲玲 《新闻世界》2011,(8):131-133
本文从网络媒介在催化"犀利哥"事件中所采用的语言表现手段、网络媒介的技术支持以及网络受众的猎奇审丑心态等来揭示网络在该事件中所产生的催化效果,进而辩证地反思网络媒介在"犀利哥"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减少网络负面效应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7.
孔娜娜 《文教资料》2014,(12):33-35
在现代汉语中,哥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随着网络词语的升温,“哥”不仅具有以上意义,如“英语哥”、“犀利哥”、“章鱼哥”、“雨伞哥”、“熨斗哥”等,这些“X+哥”中的“哥”的语义已经泛化,不再指亲属和类亲属,而是凸显某一类具有特殊魅力或非常规行为的男士。因此对于“X+哥”类词语的解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以往语义的研究上。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探讨网络词语“X+哥”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及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8.
2010年2月21日,天涯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名为“秒杀宇内究极华丽第一极品路人帅哥!帅到刺瞎你的狗眼!求亲们人肉详细资料”的帖子。帖中发布了数张被称为“犀利哥”的乞丐照片,因其放荡不羁、不伦不类的感觉以及那原始版的“混搭”服装,给人们潮流视觉眼前一亮,被网友开始追捧,并加以“人肉搜索”。并有众多PS高手纷纷对犀利哥进行PS恶搞。  相似文献   
9.
在网络交往日益盛行的当下,网络的匿名性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传统人际的面对面模式,在这样一种充满神秘的网络交往中,网民是怎样通过文字这一符号来呈现"自我"的呢?本文从对天涯论坛一组跟帖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结论:在天涯这一网络场域中,在是否应该接受政府救助的讨论时,网民的意见在各执一词的争论中呈现对立化的特点,表达方式呈现情绪化的特点。总体而言,网民是在质疑和被质疑的语境下展现着自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犀利哥"形象构建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来揭示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是其"走红"的最有力的推动。娱乐无可指责,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在一个小人物变身新闻热点之后,呼吁有关部门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的进一步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