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355篇
科学研究   38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21篇
信息传播   3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集邮》2001,(8):4-4
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邮电部。我是学习绘画的,希望能到画报社搞创作,报到后才明白是设计邮票,自己对邮票不了解,只知道邮票是贴信用的。走进工作室,看到几位年轻同行,一问他们都是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但他们都是学图案的,再看他们办公桌上正在画比火柴盒图还小的画图,心凉一大半,心想我在学校毕业创作画的比桌面还大,如何拿这枝小画笔,不禁愁容满面。我不安心工作,但不敢找组织上谈,自己认定无力挽回命运的决定,只得祈盼日后能有转机。熟悉工作情况后,就要开始接受工作任务。邮票设计工作做的是超前事,画明年才发行的邮票,见了一份明年邮票发行选题,我选取个农业题材.因为在学校去过几次农村,画过农村题材,心想有事干心情也许会好点。  相似文献   
2.
提起《人民画报》,许多读心里都蕴藏了一份珍贵的记忆。建国以来,《人民画报》就以一幅幅精美的黑白照片滋养着自己的读。几代国家领导人都对这份创刊于1950年的刊物投注了极大的关怀,毛泽东主席当年亲自为之题写的“人民画报”的刊名,那熟悉的字迹至今让人感到亲切。  相似文献   
3.
陈善华 《学语文》2002,(6):15-15
“这是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听潮》中这个提挈全文的句子启示我们: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是这篇作品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确切地说,就是要使学生受到作者对“海潮音”的审美情趣的感染,学会欣赏这个“伟大的乐章”并认识“海的美”,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愿望。一、由于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必须高度重视朗读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才能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积极活动起来。指导学生朗读的基本要求是:  相似文献   
4.
视听娱乐的日益变革早已使画报不再新鲜。可是,最近读到的一种画报,却着实让我眼睛一亮,爱不释手,在她的指引下,我回溯了百年前的一段历史。按说,她挺落后的,图片是徒手绘制的,印刷是简单的黑白线条,无论从纸张质地,还是从图片色彩,和如今日趋精美的照相铜版画面都远远不能比。但是,她也曾经傲立时代潮头,独领报刊风骚,是她开启了画报与时事、与新知相结合的传统,成为中国最早的新闻类画报。我要说的,就是创办于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19世纪80年代,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清王朝孱弱多病,积重难返。如此家国,如…  相似文献   
5.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清朝著名诗人郑板桥写“竹石”的诗。诗中竹子的背景是屹立的青山和坚硬的岩石。而开篇是一个“咬”字,把竹子坚韧劲拔的强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读者无不为这精妙传神的“咬”字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6.
赵世惠 《军事记者》2008,(12):I0002-I000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解放军报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从最初的一张《解放军报》和一份内部刊物,发展成了今天的三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四刊(《解放军画报》、《军事记者》、《中国民兵》、《环球军事》)、一网(中国军网)和两社(长征出版社、长城出版社),变成了实际上的报业集团。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生存是谈论本年度新闻摄影发展大的社会背景,影像和现实的分裂最大的受害者应该是新闻摄影。2007年3月老牌画报《生活》(Life)彻底关张,使专业人士倍感凄凉,诞生于1936年的《生活》完善了用照片讲故事的信息传递方式,并且将这种功能发展到极致。它的消亡似乎是新闻摄影发展转轨的信号。  相似文献   
8.
1994年1月《海宁日报》复刊,每周出一个副刊,一个整版。我们给副刊取名“海宁潮”,是因为海宁处于钱塘江北岸,钱塘大潮在这里形成最美的“一线潮”。有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名字,毋庸置疑,这个副刊所反映的内容也应该是“本土化”的。提到本土化,我们马上想到海宁最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潮文化、灯文化和名人文化。在讨论专版设计方案时,我们认为,这三大文化是海宁的“独家”资源.且富有乡土色彩,应该成为《海宁日报》副刊的主要色彩。  相似文献   
9.
“我们曾经被《新周刊》评为中国最具小资情调的杂志,那是一个很好的品牌。”主编李迪生在新华传媒工场的一次沙龙上说,《城市画报》所有的营运工作都是围绕品牌进行的。“我们的推广,我们的采编人员,我们的广告,我们的发行人员,一切围绕这个中心推进。”  相似文献   
10.
1884年在上海创办的《点石斋画报》风行世上之后,“画报”在中国便成了出版物中的重要一员。彭永祥在《中国近代画报简介1877—1919》中,通过对二十多个图书馆的调查,统计出我国从1877年到1949年间,共出版画报约八百种。当时最主要的出版重地上海,既是中国画报的发源地,又是出版画报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