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篇
科学研究   15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现代图书馆建筑功能空间的特性与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图书馆建筑的功能与空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特征、性格和组织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把握其内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图书馆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才能建造出体现功能要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图书馆。  相似文献   
3.
环境艺术的起源应当以装饰语言的出现为标志的。几乎在所有艺术发展的历史上,装饰艺术这条线一直没有中断过,并且有着各自时代风格的印迹。有时装饰艺术成为整个时代艺术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王绍博  段伟  秦娅风  邓昭 《资源科学》2022,44(5):1079-1089
当前,汛情、疫情等突发事件对于交通站点的影响愈发明显,作为当今旅客跨区域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高铁网络的连通性也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冲击。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高铁网络相对完善的长三角为例,通过模拟连续节点失效、单个节点失效情景下网络特征值的变化,揭示其网络的脆弱性特点。结果发现:①长三角高铁网络已形成层级结构明显、社团组织结构清晰的网络化结构,同时整体呈现“小世界、多中心”的复杂网络特征。②当度值排序前20%、中间20%的节点失效时,高铁网络结构变得更加松散,节点间联系中转的次数明显增加,直接联系和相对可达性水平明显降低,网络呈现较高的脆弱性。而当度值排序后20%节点失效时,高铁网络结构变得更加紧密,网络集聚水平有所提升,节点间联系中转的次数有所减少,对整体网络稳定性的影响相对较小。③单个节点失效背景下,高铁网络受冲击程度相对可控,基本可以维系高铁网络的正常运行。但不同节点对于高铁网络的脆弱性影响呈现明显的异质性特点,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节点失效背景下网络呈现较高的脆弱性,而宿迁、泰州、马鞍山、淮北等周边城市节点失效时对网络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未来,应立足高铁网络脆弱性的空间分异特征,针对性的布局应急处置设施、谋划替代通勤线路、打造高铁互联互通联盟等,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明是以城市为主线,伴之以社会形态的演变逐步成熟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城市发展史上,西汉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一方面,西汉继秦以后,掀起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高潮,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最终铸就了全国郡县城市体系的基本模式;另一方面,西汉时期城市的发展,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城市分布的大致格局,其奠定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对其后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城市及其城市体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1地下空间火灾的严重性 1.1地下空间建筑特点 地下空间建筑常有与不同建筑功能连成一体,形成地上、地下、地面立体交叉的空间组织形式。大型地下综合体与城市地面街区功能相同,实质带有地下城市功能,但它们围合在大规模的地下建筑空间内。地下空间的密闭性满足人们各种生活、生产工作,要求有复杂的通风、照明、水电及防灾设施设备,因而有很多的设备房间,在墙顶棚及底板等敷设大量设施管线。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带的发展是依托于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交通轴两侧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文章立足海峡西岸沿海城市经济带实际,提出了海峡西岸沿海城市经济带空间组织优化构想.  相似文献   
8.
从建筑性质、总体布署、建筑功能分区及平面设计、立面造型等方面 ,介绍仓山供电局办公大楼设计 ,展现现代办公建筑的风姿和体现“建筑因环境而美 ,环境因建筑而活”的精神  相似文献   
9.
建筑空间的平面形式与所处的环境空间的诸多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合理运用平面形态是组织建筑空间的最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特征、空间组织模式及其监控系统.要实现全部自动化变电站系统的功能,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攻克解决,不论变电站系统做何改造,都必须围绕着充分保证可靠性和设备安全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