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7篇
信息传播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舒婷的诗歌以其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以及其形式的现代化而拥有众多读者。本文主要阐释了舒婷诗歌中充满的人性、人道主义和爱,以及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命运的关注,旨在发觉其诗歌中洋溢着的浓郁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
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致橡树》) 这里的“不止”使用有误,应改为“不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不止”有两个义项:“①继续不停:大笑~|血流~。②表示超出数目或范围:他恐怕~六岁了|类似情况~一次发生。”“不只”只有一个义项:“不但;不仅:~生产发展了,生活也改善了|河水~可供灌溉,且可用来发电。”在《致橡树》中,舒婷选取了一系列意象加以否定,从而  相似文献   
3.
临别赠言     
写《我儿子一家》时,孩子刚五岁。从那时到现在,随着孩子的成长,我陆续写了不少与他有关的文字。有时孩子跟我开玩笑:妈妈,我是你的摇钱树。今年他上高二,马上就要进入高三。我和他合作了一本书,将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两代人丛书》里。儿子没有专门为这本书写过任何文字,只是收集了他的周记、作文、书信、班刊和学习成绩单等等“历史资料”,当然述有他的光屁股相片。  相似文献   
4.
一、美在主题.<致橡树>是舒婷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第一首诗,写于1977年.我认为这首诗美在主题,它突破了传统观念,大胆提出女性的自立自强,这是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曲现代新爱情观的赞歌.诗人坚定地提出:"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站"而不是缠绕或靠在一起.这就充分表现了诗人追求独立自主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5.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相似文献   
6.
母亲舒婷     
《致橡树》是舒婷的代表作,50年来一直在红尘间流传。其实除了歌唱爱情的诗以外,个性温婉而大气的舒婷,还写下了许多关乎生活、温馨感人的其他类型的诗作。生活中的点滴幸福,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在她笔下欢快地流淌,如温情的春溪一般。如《女朋友的双人房》:“孩子的眼泪是珍珠的锁链,丈夫的脸色是星云图。家是一个可以挂长途电话的号码。  相似文献   
7.
栗子和菱角     
终于入秋了。天凉了,我的心情也是清清爽爽的。回家的时候,路过"金栗旺",炒栗子的味道暖暖的,夹着微甜的桂花糖的味道。我的口水一下子就下来了。栗子满满地装了一个油纸袋,摸上去有点烫手,可抱在怀里就一点也不觉得外面斜风细雨的冷了。打开了纸口袋,热气融融地蒸在脸上,把每  相似文献   
8.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朦胧诗派"代表女诗人舒婷的一首别具意蕴的爱情诗。以《爱情与自由》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激流》也是一首感情炽热的爱情诗。本文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比较解读,更深刻地理解诗的主题,深深体味两位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的诗人对爱情的不同诠释的内蕴。  相似文献   
9.
或许您与我有同样的感觉,面对一首诗歌的课文,该如何入手,总会绞尽脑汁。听了一位洪老师教《致橡树》的公开课后,感触颇深。《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非常精美的爱情诗。洪老师用舒缓的优美的语言语调把学生带入诗的境界。这是导入新课。此时多媒体教室的门窗窗帘拉上了,日光灯灭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先生曾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新课程背景下,现代诗歌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是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教学七年级《乡愁》一诗时,笔者洗尽铅华,从读写入手,旨在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升华审美情趣,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一、指导朗读,尽显诗的课堂音韵之美著名诗人舒婷称语文教师像是手持一把手术刀,将自己的诗歌分割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