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第一流的教育家,必定具备两种要素之一:其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其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是陶行之先生于1928年纵论《中国教育改造》时的醒目理念。老先生最关心的问题便是:这种人才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出现!承载着陶先生厚望的油墨在飘香8年之后,本文的主人公施敏院士降生了。正是这个祖籍天堂苏州的小孩,带着美国Stanford大学的微电子学博士帽,跨入贝尔实验室发明了非挥发性半导体记忆体。此记忆体有一浮栅,此浮栅好似云彩,存储着对电荷的记忆。去年10月,丹桂飘香的季节,美国、中国和台湾三院院士施敏教授应邀再次莅临苏州大学电子信…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10,(8):58-58
存取由光脉冲传输的量子信息的能力对于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必不可少。以前报道的量子记忆体(以原子蒸气为存储媒介)的唤回效率不到17%。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低噪音固态量子记忆体.在其中,信息存储在一个“原硅酸钇”晶体中的镨离子的光跃迁中.唤回效率高达69%。  相似文献   
3.
《发明与革新》2011,(3):34-34
日前,美国物理学家实现了在原子核磁自旋中存储信息近两分钟,从而制造出目前最持久的自旋电子器件,这也可能是世界上最小的电脑记忆体。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档案记忆研究已成为档案学的新范式和理论增长点,但在学术观念、思想、认知上仍存在一些局限,需进一步推进研究思维从“记忆载体”向“记忆体”、“记忆建构”向“记忆再生产”、“记忆(建构)资料”向“记忆资源”、“记忆库”向“记忆场”转变,强化档案记忆本体意识和实践转向,拓展理论空间,推动档案记忆研究走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