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篇
信息传播   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立于清末同治年间的<虞乡县强宜庵免减差徭记>碑,真实地反映了清季名臣阎敬铭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撰碑者从社会治乱、政权存亡的高度立论,通过对我国封建社会唐以后赋役制度发展变化分析和总结,生动、形象地歌颂了旧虞乡县邑侯强宜庵上任伊始,免除各项徭役科条、减轻当地农民负担的政绩,突出强调了"恤农为政事之本"的深刻命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代的两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一般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赋役改革.它们历来都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一条鞭法不仅是教学的重点,更是教学的难点。关于一条鞭法,学术界有不同的解读,人教版教科书《中国古代史》(2002年审查通过)的叙述也有些杂乱。这恐怕都是老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理解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理解一条鞭法的关键点在于它既要减轻农民杂税、徭役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又要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为田赋),其法是将杂税全部摊入田亩,徭役部分摊入田亩。本文试就一条鞭法涉及的一些问题。结合史学界研究动态。特别是“一条鞭打遍天下”的梁方仲先生的研究成果,略谈浅见,希望能够解惑祛疑,对同行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及传统的人文关系,使得安徽出现了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个截然不同的农业经济区域。前者在生产力和经营方式上都比较落后,后者则较为先进。如此不平衡的农业发展状态,在清代,有碍于农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限制了农村生产力的普遍提高,不利于全省经济的,总体发展,成了摆在统治者和当地人民面前的一个严重问题,大有从生产习俗、政策制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回顾了清代广东“摊丁入地”的历史背景;并对粤省实行“摊丁入地”的阶段、方式、意义等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从而说明后期封建社会赋役制度改革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1):103-109
宋代一改前朝土地制度,奉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不可否认它加剧了土地兼并。但是"不抑兼并"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兼并土地,兼并是以不影响赋役征收为前提。不管是"限田"还是"括田",其实质都不在限制占田本身,而是以均平赋役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由于秦汉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央政府制定的赋税制度针对的是并不掌握权力的一方,晋初门阀士族形成后,经过南北朝、隋朝至唐中叶、赋役制度都是针对士家大族制定的,是中央政府与豪族夺劳力和土地的政策。中南后,赋役制度由重税人税户转变为重税产税地,由针对世家大族转变为针对并不掌握独立权力的富民,明清两代,中央集权高度集中,人口流动加速,明推行一条鞭法,清摊丁入亩,丁税最终被废除。  相似文献   
8.
西汉末 ,尤其是东汉时期 ,由于封建政府赋税加重 ,徭役苛繁 ,引起了江南人民的普遍反抗。他们的反抗斗争 ,体现出各民族之间相互配合 ,持续时间长 ,且不断反复等特点。这些斗争虽然遭到封建政府的镇压 ,但它迫使封建王朝不断地调整其在江南的统治政策 ,为自己争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权利 ,加快了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步伐。  相似文献   
9.
10.
绍兴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南岸,自古以来就是海盐的重要产区之一.元明之际,绍兴的地域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盐业生产以滨海的逐步开发为依托,得到了较大发展.围绕滨海盐碱地的开发,灶户与民户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灶户在海塘内外求生存,不仅晒盐,也得到政府允许垦种沙田.灶户的赋役负担,除朝廷征收的盐税之外,又增加了本地水利兴修的赋役,这是由滨海灶户产业收入的双重性决定的.清代海塘赋役制度从"民修"转为"官修"的表象下,隐藏着灶户在盐业生产和水利治理中受到双重盘剥的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