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2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杨  孙玮 《声屏世界》2014,(8):33-33
<正>语言交流——沟通的桥梁。语言是主持人与受众交流、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使信息得以传播反馈。主持人语言的交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与受众的交流。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是为受众服务的,受众是主持人心里的目标。曾有一位广播节目主持人这样说:我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总是喜欢盯着话筒看,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它就是我有听众,是我的交流对象。在这样有目标的强烈的交流感的支配下,主持人的语言就自觉地有了对象色彩,听众也能从其语言中真切感受到强烈的交流感,从而引起共鸣。二是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如果说广播主持人与听众的交流还带有一定  相似文献   
2.
李扬 《今传媒》2005,(7X):28-29
饶颖诉赵忠祥案堪称近年来中国娱乐新闻的一大“盛事”。随着“女主角”饶颖的正式撤诉,由此产生的舆论漩涡,终于在此起彼伏了9个多月后渐将结束。笔者用Gooclle、新浪等搜索引擎,仅键入“赵饶”二字,一般情况下就达到32万多条,主要网站还开辟了相应的专题资料库;在纸质媒介方面,几乎所有的晚报、都市报及新闻杂志都在第一时间花足笔墨来予以跟踪性报道。在这桩新闻事件悄然落幕、是非硝烟渐渐褪尽之时,不妨回眸审视一下,尽管视线仍显纷乱,但得到的一些思考却是意味深长的。  相似文献   
3.
我与我同时代的人经历过共同的风雨,也感受过大体相同的欢乐。有着执著的追求,也遭受过各不相同的磨难。喜悦、忧愁、悔恨都曾围绕过我。  相似文献   
4.
余珺 《声屏世界》2008,(9):30-30
随着我国主持人节目的出现和发展,涌现了许多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如赵忠祥、崔永元等。成就他们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身上具备了“真实的自然美”和“鲜明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5.
彩虹 《学子》2004,(2):42-45
赵忠祥以他的智慧、天赋、底蕴、素质,加上他为人的品德与宽厚的性格,使他在25年的播音员、14年的主持人生涯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称之为“中国第一主持人”。这些天为主持人委员会会长的赵忠祥又担任了第六届金话筒奖的评委,频频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成为众多年轻主持人奋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生成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一种教学形态。给精彩的生成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舞台,更要有教学智慧和艺术引领。《红树林》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主题下的第三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注重激燃了那几朵瞬间闪耀出的生成性火花,重视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质疑和争议,逐渐让课堂  相似文献   
7.
早就从媒体上得知东方卫视将邀请以庄重著名的主持人赵忠祥和以诙谐幽默著名的台湾主持人吴忠宪共同主持娱乐节目《舞林大会》。听到这条新闻,就像吃了怪味豆一般。宪哥的主持是天马行空张口就来,而赵老师的主持却是中规中矩,一脸庄重,不越雷池半步。这两个主持风格有天壤之别的名嘴搭配真能像有些人盼望的那样,开创出一种主持风格的新路来吗?  相似文献   
8.
《视听界》2007,(2):112-113
电视低俗化 捉奸镜头令人发指,赵忠祥痛斥抄袭,不宜动辄“封杀”“禁播”《超级女声》,“13亿人看3个人电影”应改变,阅读危机当重视。  相似文献   
9.
《青年记者》2006,(24):68-68
央视名主持人赵忠祥日前自费数万元,精心策划了“2007年赵忠祥精美挂历”。据悉,这本新年挂历由北京一家正规出版社出版,不公开发行,不对外销售,赵忠祥准备在新年来到之前,全部赠送给亲朋好友、以及部分热心观众。  相似文献   
10.
郭远辉 《声屏世界》2014,(12):32-33
<正>近两年来,大型励志音乐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火爆荧屏。这档节目,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声音至上。表面上,它只重其声,不顾其他。细究之下,我们又不难发现,其实这些"好声音",不仅仅是一副天然的好嗓子,好声音只是一种形式,它最本质的蕴藏在声音中的内容,是铸就声音的"材质"。电视纪录片、专题片的配音与此同理。好的配音,是一部好纪录片、专题片的生命。"好声音"配出好作品,那么,如何才能铸就"好声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