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中国城市里的教育崇拜或是教育迷狂,不是能用经济学规律解释的。它反映出人们想用教育来改变自己地位的一种扭曲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卡夫卡是表现主义的伟大先驱,其人其作为我们构建了一座世纪迷宫,一个迷狂的世界,一群迷狂的人儿;同时又为我们点亮了一盏心灵之灯.  相似文献   
3.
虚静与迷狂     
主体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进入两种表现形式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虚静与迷狂。在这两种极致状态中,情感与理性,无意识与意识都起着不同作用;但也有着共同的内在指向:在与日常情感的疏离中,使创作的“自主情结”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4.
“兴”作为中国传统诗学思想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与西方诗学思想中的“迷狂”有着跨越语言文化的多维契合性。中国诗学中的“兴”经历了从巫乐舞一体的艺术形态到“即物起兴”的诗学观念的演变,诗之“兴”是心与物相互感应的重要媒介,也是外物触发情感而生成诗歌的活泼生命体验。西方诗学中的“迷狂”同样经历了从“通灵而感”到“写神喻意”的意义转折,以酒神精神为内核的“迷狂”是最绝妙而原始的诗,也是西方悲剧文学与诗歌艺术形态的原初象征。超越“中西”之别,“兴”与“迷狂”的深层共鸣再次印证了中西诗学的互通性。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是公元前五至四世纪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美学家 ,他是第一个将灵感理论化、系统化的人。因而 ,他有关灵感的观点在美学史上影响最大。同时 ,“理念论”又是他文艺思想的核心 ,他的“灵感说”也是建立在其之上的。自古以来 ,文论家们对柏拉图的“灵感说”众说纷纭。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柏拉图的“灵感说”是纯非理性 (感性 )的。本文通过对其的分析 ,认为柏拉图的“灵感说”实质上应该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因为从诗神的角度来说 ,在柏拉图看来诗神应是属于理念世界的 ,诗神代表着理性 ,从诗人的角度来说 ,诗人属于感性的现实世界 ,诗人是感性的。诗神凭附与诗人的迷狂实际上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灵感说则是这种统一的表现 ,是柏拉图企图把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联结起来的表现。因此 ,从柏拉图的整个理论体系来看 ,柏拉图的灵感说并非是纯粹强调理性和感性的哪一方面 ,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它既具有理性因素又具有感性因素 ,而且两者是相互矛盾 ,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原文】一事能狂便少年彭匈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这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七律《晓步》中的颈联。后来看到不少解释文章,多半说是爱春惜时的意思。依我之见,应该是指一个人若能对一件事情由执著到痴醉进而达到迷狂的程度,那么他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就会像个少年模样,富有童真童味了——不管他的年龄有多大。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15,(4):92-95
分析爱德华·蒙克不幸的人生、失败的爱情、冷漠的社会造成他具有神经质迷狂的原因,进而了解他绘画作品中的独特艺术语言。提出是迷狂成就了他的艺术,艺术展现了他的心灵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在中西美学的参照和互现中,传统"虚静"理论的动态特质得到了彰显。其外部表现形式是物我合一、凝神沉思、看似静止的主体情态,其内部运动结构又体现为一种外静内动的心理能量场。"虚静"的内涵并非通过静态方式得到呈现,它的"虚"力潜藏于外静内动的相对静止空间内。今人对于"虚静"的研究,必须借助于现代心理学、哲学乃至艺术学的理论工具,从而在民族审美心理的观照下,对现代"虚静"理论进行审视和解读。  相似文献   
9.
加缪一直否认自己是一位存在主义者,甚至否认自己是一名哲学家。他说道:“我不相信在讨论或思想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我不是哲学家,对我来说,思想是一种内心的冒险,它可以使人成熟,但也会给人伤害,或者使人迷狂。”的确,有时哲学不仅是严谨的推理和理论体系的构造,也可以是生活中点滴的感悟与升华,  相似文献   
10.
在选题策划过程中,无论是选题的设计,还是对书稿价值的判断,往往依赖于编辑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假经验归纳和理性演绎等逻辑形式而直接把握当前对象的本质的思维方式.它有时表现为冷静的预感,有时表现为迷狂的灵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