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39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0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寒风 《收藏》2006,(10):49-50
油画是来源于西方的艺术门类,明、清两朝的外国传教士将其带入我国。而我国人民真正接受此门艺术不过百余年历史。20世纪上半叶,系统学习油画的专业人员如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林风眠、徐悲鸿、潘玉良、刘海粟、颜文操、庞薰莱、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陈抱一、王悦之、卫天霖、许辜之、倪贻德、丁衍庸等,经过留学,真正掌握了欧洲油画技法,是我国油画艺术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2.
3.
人们大多只知道古代来自欧洲的旅行家 ,例如马可·波罗或明代传教士利玛窦等人 ,而对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国的旅行家比较陌生。其实 ,古代到中国来的阿拉伯旅行家很多 ,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游记 ,伊本·白图泰就是其中之一。伊本·白图泰 (IbnBattut ah ,1 30 4— 1 377年 )是摩洛哥丹吉尔人 ,全名穆罕默德·伊本·阿布拉杜·穆罕默德·伊本·伊布拉欣·赖瓦蒂·团哲 ,以伊本·白图泰之名著称于世。他是中世纪四大旅行家之一。他一生中曾三次外出旅行。 1 32 5年 ,当他 2 2岁时为了进行朝觐 ,开始了第一次旅行。从摩洛哥出发 ,经阿…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胡俊荣 《图书馆》2002,(4):88-91,85
该文论述了西方传教士在晚清时期介绍和创办新式图书馆活动,参与中国图书馆的变革是抱着强烈的个人动机,具有鲜明的殖民主义色彩。但在近代特殊历史条件下,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图书馆起到了启蒙与示范作用,带来了西方近代图书馆建设的思想和模式,带来了杜威法和新式管理方式及公开、开放与共享的观念。从而在客观上对中国图书馆的近代化产生事实上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古代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编辑活动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在晚清西方科学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熊月之先生在其<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中将晚清百年(1811年~1911年)西学传人中国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前三个阶段中(1811年~1900年).基督教传教士居于绝对的主体地位[1].基督教传教士的编辑出版活动,特别是西方科学书籍的编译.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的的视角出发.而对其编辑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中国编辑界的贡献探讨较少,本文试略论之.  相似文献   
6.
世界是彼此联系的,这个说来简单的话语,却难以真正地落到实处。是什么因素造成这种情况发生的呢?法国学者艾田蒲凭着学者探究真理的执着,为人们探求答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毛瑞方 《历史档案》2006,24(3):10-15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出于耶稣会传教事业的需要,1613年,时任在华耶稣会会长的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派遣比利时人金尼阁返回欧洲,向教皇汇报在华教务,同时请求增派教士来华,设立中国教区,并募集图书,以备在中国建立现代图书馆之用。金尼阁于1614年到1618年间在欧洲募集西方图书七千部,并将它们带回中国。西书七千部入华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七千部西书的募集者金尼阁,作为一名天主教耶稣会在华传教的杰出骨干之一,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他的传教思想、募书动机、募书原则、募集过程,是七…  相似文献   
8.
传教士与华洋义赈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勤禹 《历史档案》2006,2(3):73-79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基督教传教士自西徂东,进人中国。尽管最初的几十年教难不断,但传教士在华人数仍然不断递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1901年只有1500人,1914年增至5400人,1919年更达到6636人,其中美国在华传教士人数就达4500余人,占60%多。天主教传教士从1901年的1075名,增加到1920年的2000余名。传教士在传播上帝“福音”的同时,将赈灾作为其事业的一部分,将近代西方救济思想和理念传到中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民间救济事业的发展路向。华洋义赈会(全称“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就是新教救灾思想主导下的产物。它诞生于风雨如磐的20世纪20年代初,终结于40年代末,是由传教士与中国社会新兴力量联合筹设的一个专业性救灾组织,最盛时影响遍及全国16个省,设立地方分会、事务所、赈务顾问委员会17个,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间性救灾组织。  相似文献   
9.
《新上海档案》2006,(7):31-32
谢柏梁、陈文铁在2006年第1期《上海文化》撰文介绍:“老中国通”这个专有名词,是按照英语OLD CHINA HANDS直译的。2001年版的《牛津大学俚语词典》中的解释如下:该词流行于1910年以后,专指1900年后居住和工作在中国的西方传教士、牧师、海关人员、资本家、高级职员、金融家、投资家等等。其主体部分是二战时期的欧洲犹太人。  相似文献   
10.
1540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欧洲成立后,葡萄牙最先获得了天主教在中国的保教权。凡耶稣会士赴中国传教皆要服从于葡国并从葡国搭乘船只前往。法王路易十四亲政后改变了这种状况。1685年3月由法王派遣的以洪若翰为首的“法兰西中国传道团”一行6人从法国出发,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