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本文通过《狐独者》文本寻找鲁迅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认为《孤独者》是作者对专制意识形态传播和生产的最深处家族制度的否定,并在探讨知识分子与权力阶层的关系的基础上,于内心深处进行了一次“成为自己”的生存体验,从而确定了鲁迅此后与黑暗抗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行人》中的阿直受到了来自家族制度和知识的双重压抑,她寡言少语、隐忍顺从。而她的丈夫一郎则面临着另一种生存困境,他具有正直、理性、觉醒的一面,憎恶虚伪,渴望真情,但他同时也是家长权力意志的体现者、知识和学问的化身。他渴望了解妻子,却桎梏于自我的窠臼里。他和阿直的生命轨迹是两条没有交叉但却是同一悲剧指归的的平行线。  相似文献   
3.
徽州就其地理环境而言,“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单元,南宋淳熙《新安志》载:“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反应徽州独立的民俗单元体系,从唐代中叶起徽州一府六县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其家族制度极为盛行,这使徽州民俗文化具有流长的纵向传承。徽州各姓聚族而居,风俗古朴,宗族成员彼此礼让,反应在其建筑上的人文意义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4.
个案研究是一种社会学的方法 ,鉴于中国古代家族制度的特点 ,史学研究常借用这种方法。裴氏作为一个大姓 ,历来受到重视 ,除历代正史中的大量裴姓人物列传外 ,地方史志、碑传墓志、家乘谱牒中也有大量记载。历代文人的诗文总集、别集及类书、辞书中也有不少有关裴氏的资料。山西师范大学周征松教授与裴海安副教授合作编著的《中华姓氏谱·裴姓卷》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推陈出新 ,适应了新的时代要求 ,为中国家族史的研究增添了一部新作 ,所取得的成果是极为丰硕的。在编著本书前 ,周征松教授曾著《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一书 (山西教育出…  相似文献   
5.
陈金凤 《考试周刊》2007,1(27):121-122
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成熟,资本积累极不充分.然而在这种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的前提下,作为日本近代的垄断组织--财阀能够于一战前后急剧形成,则有其特殊的条件第一、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封建家族制度对早期财阀企业的渗透.  相似文献   
6.
汉语中人伦称呼非常复杂,首先要分清它的几个系,即:父系、母系、妻系,此外也可以另立一系,曰夫系。其中,父系最重要,也可以说是各系中最基本的。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要推源的话,汉语人伦称呼,都来自古老的家族制度,反映着汉文化传统思想。  相似文献   
7.
集体性的道德沦丧有一个笑话,说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提问学生:李白为什么停杯投箸不能食?学生答:因为害怕是毒米;老师又问:为什么他说举杯消愁愁更愁?学生回答:因为喝的是假酒,当然会愁上加愁。  相似文献   
8.
通常,把魏、晋南北朝的田庄主土地占有形态,看作是没有变化的同一种形态.要有变化,那也是从唐朝开始。我认为南朝的田庄主土地占有形态,和唐朝是一个类型,和汉、魏已自不同.唐朝的庄园制度源自南朝.南朝田庄制度的变革,是中古土地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探索,以就正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读书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本书是小说体裁的社会学研究专著,述说了两个家庭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的经济方式,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不能适应而日渐衰落,再现了上个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农村生活的情景及经济变迁的剖断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叙述了南迁的客家人迁徙到中国南方各地不同生存环境中的适应方式 ,以及漂泊到马来西亚等国的客家人的奋斗历程 ,为移居国的开发和发展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