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274篇
科学研究   35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40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13篇
信息传播   22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65篇
  2010年   168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寒停 《钓鱼》2004,(20):13-13
9月6日,一条重725千克的大青鱼被安徽钓手柳海等人用手竿,经过13小时的人鱼搏战,终于将巨青擒获上岸(详情见本刊第18、19期)。经了解证实钓获青鱼用的鱼竿,是杭州五金渔具厂产品。当本刊记者将这一消息通知生产厂家时,贾锡明厂长是又惊又喜,兴奋之余当即决定:一定前往安徽明光  相似文献   
2.
奥运拉动     
北京申奥成功,举国彻夜不眠。爆竹,礼花;歌声,喊声;人流,车流;雨水,泪水。江泽民三句话回响世纪坛,李岚清动真情泪洒莫斯科。申奥成功,是北京的成功、中国的成功。此间观察家分析:奥运将对北京乃至全国的拉动至少有八。  相似文献   
3.
丁亚平 《寻根》2001,(4):104-108
孙瑜(1900-1990)作为中国电影浪漫派的代表,如同一位色彩家,总在寻找一种适合主题的色彩,努力去塑造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理想人物,表达他的真情与梦想。虽然他同样愤恨与痛陈现实之弊病,但却不以教化社会、关注现实问题见长。孙瑜身上的那点浪漫气,虽历经抗战的血与火的历练,还是一看就知的。  相似文献   
4.
吴志泉 《武当》2008,(8):52-54
丹派武当剑源流 武当丹派第八代传人张野鹤道人,道号“还丹子”,绰号“碧月侠”,在清同治八年,将武当丹派剑法单传秘授给道号“龙丹九儿”,绰号“踏雪无痕”的十五岁少年宋唯一,宋公始成第九代传人。  相似文献   
5.
彭东 《青年记者》2008,(13):79-80
从5月13日抵达灾区一线,到5月29日回济南,我在灾区度过了终身难忘的17天。在这17天中,我每时每刻都被一种力量所牵引着,都被一种真情所感染着,这种力量就是血脉相连的力量,这种真情就是人性光芒所照耀出的真情。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作为新世纪新闻改革的亮点,从2002年起,很快成为我国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重要报道内容,成为传递党的温暖和讴歌社会进步的一支支颂歌,成为时时撞击人们心灵和吸引受众参与的一块块磁石,成为弘扬公共道德和感受人间真情的一团团烈火,成为抨击社会积弊和强化舆论监督的一把把手术刀。  相似文献   
7.
我相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把自己比作"狗"是需要足够勇气的,而鲁迅研究专家房向东却把自己比作是"鲁迅坟前一只狗",不仅如此,他还写了不少"狗文章",并结集出版了<怀念狗>(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3月版)一书,这不能不令人侧目.  相似文献   
8.
李楠 《新闻三昧》2008,(4):30-31
作为一名企业报的编辑,在编发大量的新闻来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弘扬人间真情、体现工友情深、讴歌企业最基层员工质朴而高尚行为的文章,如扶危济困、爱心互助、拾金不昧、助人为乐、含己救人等善举义举,也有反映改善民生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如何在坚持新闻性及办报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把握好此类稿件,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我国遭遇30年罕见的大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世界关注的目光聚焦震中汶川县。四川省作为受灾最严重的省份,抢救生命、抗震救灾、重建家园成为党中央、省政府的工作重心。面对此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四川本土报纸媒体在地震期间反应迅速,不仅及时在灾区与外界、民众与政府间搭建信息流通的权威渠道,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人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在上海的新民晚报上,频频闪现一批久经沙场的老战士的身影,他们通过一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记者,向读者讲述烽火岁月的故事,披露我党我军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史料。这些新闻报道不但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还被一些行家誉为“史料抢救工程”。这些系列专访,都是出自新民晚报记者张黎明的笔下。2005年12月15日,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晚报社联合举办了《走进统帅部——张黎明新闻作品研讨会》,来自本市各大媒体的近百名领导、专家、同行,对这些“弥漫着硝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