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7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陈平原老师在为文、为学、为师诸方面均很出色:著文,极具才情,且"文不奄质";治学,呈大家气象--在学界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且根底深厚,长袖善舒;做教授,以博学和有真性情而深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修辞的源流及其变化作了详尽的论述,并认为修辞这个词用法比较灵活,它的含义往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具有多义性。从词性上讲,它可作动词用,也可作名词用。从含义上来讲,它有时指修辞活动,有时指修辞规律,有时指修辞现象,有时指修辞科学,有时指修辞方式。从修辞研究的对象来讲,修辞是篇、章、句、词的系统,修辞并不是“修词”,而是“修文”;当然它也包括修词、修句、修段。修文包括言语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非言语因素,如语境、语体、风格等。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历史语境下,中国新型大学的中文系从词章学中孕出,由作为溥通之学的传承性工具学问,蜕变成作为专门之学的创新性目的学问,从进学的最基础层次发端,到成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平台,最终发展成中国现代大学的重要系科建制之一。在近代中国向现代转身的历史进程中,母语文明在中文系一波三折的建制之路上踉跄前行,从文脉传承走向创新重建,既保存了历史传统,又开辟出文明新路。  相似文献   
4.
文辞的“巧妙”,语言的“趣味”,不仅仅是衡量写景、状物、叙事一类文字优劣的标准,议论同样也有这方面的要求。对此,不少人常常心存误解,以为不必讲究,无须斟酌,于是乎在说理的时候,言之无物的空话大话,千篇一律的官腔套语,了无意趣的陈词滥调便汩汩而出,导致平谈寡趣、浅浮直露、枯燥呆板。尽管所讲的道理千真万确,但所用的语言却干瘪乏味。其实,语言的苍白根源于思想的贫弱和观点的暧昧,趣味的寡淡发端于文句的拙劣和辞章的燥涩。“意以微妙见深”,“辞以隽永称美”。只要你认真地对生活进行一番锤炼与思辩,认真地对文字进行一番推敲与加…  相似文献   
5.
姚鼐《古文辞类纂》中的圈点系统是由篇目标圈、正文圈点和文字评论三个层面构成;三个层面既各自发挥其文学评论功能,又按比例实行评文篇章的总量控制,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疏密有致、交叉重叠、相互照应、灵活多变的立体的艺术评论网络。姚鼐《古文辞类纂》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精巧的评论网络构建和彰显其古文理论的审美维度。  相似文献   
6.
文辞排列方式的修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修辞作用、修辞特征及运用标点符号的特点几方面进行讨论,认为变换文辞的排列方式,具有很好的修辞作用,具有诉诸视觉、却不能以听觉来感知的特点,并且在标点符号的运用上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7.
现居香港的新加坡归侨作家刘百达是一位在商海和文海泛舟的成功者。他的《寻找和谐之梦》等多部散文集,是他久居香港深刻感受多元文化的产物。意劲心清、平和朴实,真切自如既是他的人生态度,也是他散文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集中地体现在他散文的文辞、格调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现代诗歌自“五四”运动开宗明义以来,经由徐志摩等大师掀起了新的高潮,至而今,诗歌向通俗化的横向发展,作诗不再是文人的专利了。继而连街巷俚语亦可称诗歌,乡野村夫也敢叫诗人,不信请看:“到此一游,销闷解愁。远看群山,一锅窝头。”此为某君登长城累乏之际所作,此等文辞焉可为诗!  相似文献   
9.
道教科仪中,公牍文是神人沟通的重要途径,它是"以人间礼兼考合经教"所增益而成.道教科仪公牍文大致可分为盟誓类、章奏类和关牒类,其品种繁多,与现实公牍文具有很大程度的相关性,但又具有不同于现实的宗教特征.文辞简明质朴是道教科仪公牍文共同的语言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到此时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本文主要总结其语言艺术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