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点评 这是一个孩子对亲人最真诚的表白。苦难使亲情更动人,姐姐的无私付出触动了弟弟的心弦,往事历历在目,感动溢满弟弟心间,情感自然汩汩流泻,于是下笔成文,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深情。  相似文献   
2.
李森,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西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综合部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重庆市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3.
李森先生编著的《禅诗三百首译析》认为柳宗元的五绝《江雪》描写了“空寂之境”,而“这样空寂的境界无疑是最理想的禅境”。历代著名诗评家们从中读出的是“得天趣”、“傲然独往”的精神和骨气,而不是禅寂。因为从这首诗的创作心态来看,诗人当时被贬南荒,一以疑惧,一以坚持,正如《惩咎赋》所言:“苟余齿之有惩兮。蹈前烈而不顾。死蛮夷固无所兮,虽显宠其焉加?配大中以为偶兮,谅天命之谓何?”这种心态反映在《江雪》中,便成为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体现的是坚持大中之道、蔑视守旧势力的大无畏精神,而不是消极化解的禅思。  相似文献   
4.
李森用回到具体事物的方式来拯救被工具理性扼杀了的事物。他的诗歌呈现三种拯救的方式:其一,用一种类似于现象学的还原方法,将观念的事物还原为具体的事物,将现成的事物还原为可能的事物,破解僵死的隐喻,让事物自己言说;其二,尝试语词不同的转化流动方式,让词与物在互相关联、互相生发、互相照亮中更为明显;其三,诗人主体处于隐没的状态,在沉默中敞开,在敞开中聆听,谛听到神性的召唤。通过这三条路径,诗人被从孤独的深渊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