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5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10篇
信息传播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潘金莲悲剧成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金莲在被剥夺了人身自由、意志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处境中,渐渐形成了刻意追求声色情欲满足的畸形性格,变成了那个社会中一件小小的装饰品,作用是供有钱有势的男人观赏、把玩和消遣。男权社会早在潘金链选择之前就做出了选择,她的“选择”不过是被选择,现实不会为她安排别样的生活与“幸福“。人性觉醒的社会思潮与僵死落后的规范化极不和谐,从而造成了潘金莲的畸形性格。  相似文献   
2.
《太原大学学报》2017,(5):88-92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异质的体裁,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和冯小刚翻拍的同名电影,无论是二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式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与可比性。从故事情节方面来看,电影由于受到其体裁上的局限性即时长的限制而对小说内容进行了删减和改编,导致作品的深刻内涵有所减损;从人物形象方面而言,电影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地投注了导演再阐释和再创造的意味,人物形象明晰生动却缺乏复杂性;而在表现形式方面,电影艺术发挥了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运用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画幅,使得形式与内容巧妙融合起来,加强了故事内容的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古往今来,男女之间相互搭讪,总是需要一点道具的。 例如最擅风月的西门庆,如果不是因为一根小竹竿,他与潘金莲的相识也会费周折得多。  相似文献   
4.
五四思潮的影响下,欧阳予倩在翻案剧《潘金莲》中赋予潘金莲众多现代理念和意识,但是作为在旧时代浸淫已久的女性,她不可能完全地超越自己所处的社会背景,必然地脱离剧作家的意愿,与男权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就形成了她的悖谬。  相似文献   
5.
被称为第一奇书的《金瓶梅》,是一部写"恶"的小说。作者笑笑生用写实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而被塑造得最成功,也最典型的人物就是第一女主角潘金莲。这里的潘金莲是直接从《水浒传》中移植过来的,通过作者的加工整理,将之塑造得更加丰满,更加复杂。在作者笔下,潘金莲是一朵成长在恶社会中的恶之花,最终又被恶社会摧毁。本文试从分析潘金莲的形象着手,揭示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武大郎是施耐庵先生着力表现的底层社会中平常小人物的悲剧性典型,也是水浒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符号和概念。它不仅是指某一类人物性格、命运的化身,还蕴含着丰富的悲剧内涵。导致他悲剧发生的成因很多,且互为交织,很难简单的用是非和道德标准严格区分,颇值得人们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针对不断有人为潘金莲翻案、“正名”的文坛怪象,本文指出:潘金莲心肠狠毒,阴险狡诈;深怀嫉妒,满腹邪念;贪婪刻薄,说话尖酸;丧廉寡耻,淫邪下作;她几乎包含了封建社会中落后妇女的一切缺陷与丑陋。  相似文献   
8.
张峰 《学习之友》2008,(9):11-12
《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出场了一个“聪明”人物:团头何九叔。团头的职责之一便是辖区内死了人,须经团头验尸方可入殓。该回目里,潘金莲用砒霜毒死了武大,王婆清理了现场擦净了尸首,便与西门庆合计发丧事宜。王婆知道何九叔“是个精细的人,怕他看出破绽,不肯殓”。西门庆拍胸脯说他能摆平此事。何九叔一亮相,果然是个“聪明人”。  相似文献   
9.
有微博网友上传某教授评价留法女大学生的视频,视频中称凡是中国大陆的女孩子到法国留学的,回来之后都烂得一塌糊涂,都是超级潘金莲。该微博经转发后被网友围观。可能留法女大学生都是潘金莲这句话,也是被断章取义了,但并不妨碍其广泛疯传。教授喜欢讲奇言怪语,我们见得太多了,如北师大教授警告学生  相似文献   
10.
谢雪梅 《职大学报》2011,(2):9-12,16
海伦与潘金莲是中西方文学中的红颜角色。海伦象征的女性美成为永恒的偶像,表征着古希腊民主政治传统的美学逻辑。潘金莲象征的女性美成为消费的物品,表征着古代中国集权政治传统的美学效应。这样的对比可以引申思考中西方文学中女性角色的政治身份,开展中西方女性文学比较研究的新颖深度,拓展当下普泛的女权主义或者女性主义的研究视野,同时启示中西方文学政治阅读的别样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