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9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9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于文学本位,以典故运用为切入点,拟对隋唐代墓志的文学特性探讨,并且深入挖掘其重要的文学价值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庾信《哀江南赋》历来为后世学者称道和讨论,同时人们也普遍注意到庾信作品用典风气在该长篇赋文中的典型表现。本文尝试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入手,通过当代西方结构主义互文叙事学的方法论借鉴,从而着力将庾信《哀江南赋》贯穿全篇的当代史叙事与不断穿插介入的典故叙事两者间相互交接糅合的互文性结构关系予以探讨。本文由此指出,赋家庾信正是通过这种互文性文本叙事策略,使其主观思想意志中的南方家园故国情怀以及源发于华夏国族深厚历史根基的文化意识等,在《哀江南赋》的正文铺展与典故运用中更加突出而深沉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评价郭沫若早年借助春联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和抒发富国强兵的情怀,以及他在春联这种艺术上所表现出的高深造诣。  相似文献   
4.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以万物枯死的荒原象征现代西方社会,不仅突出了现代荒原的痛苦,揭示了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也暗示了荒原复苏的希望和走出迷津的道路。曾震撼西方文坛。而这些都是借长诗最突出的特点用典和象征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究周邦彦词的艺术技巧,从体物、用典、声韵、铺叙四个方面,结合作品,溯源别流,具体地展开论证。  相似文献   
7.
用典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加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类型。1.化用前人语句。化用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  相似文献   
8.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反俗与用典在诗学领域似乎是一种矛盾的文学现象 ,然而黄庭坚却能很好地把握“笔有化工”、“更高一筹”。本文从诗境、诗语、诗韵看黄诗之反俗 ,于构思、诗意、辞句、修辞穷具用典 ,观照诗人如何将反俗与用典合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梦窗词以其丽密质实的独特词风在宋末词坛独领风骚,其用典的戛戛独造更是为历代文论家所称道。梦窗词的用典具有浪漫、感伤、内心化等主要特色,对丽密质实词风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