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84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教育   12084篇
科学研究   473篇
各国文化   123篇
体育   404篇
综合类   401篇
文化理论   129篇
信息传播   152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89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199篇
  2018年   126篇
  2017年   182篇
  2016年   415篇
  2015年   879篇
  2014年   1963篇
  2013年   898篇
  2012年   1017篇
  2011年   1260篇
  2010年   1266篇
  2009年   1111篇
  2008年   1123篇
  2007年   801篇
  2006年   623篇
  2005年   487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34篇
  2002年   267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奋斗     
奋斗是火,点燃熄灭的灯;奋斗是灯,照亮夜行的路;奋斗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奋斗是一种发奋图强的力量,像炼金的岩浆,滚烫滚烫,让我们重拾乘风破浪的豪情与勇气,不屈地与命运抗争。唯有奋斗,方能铸就灿烂与辉煌的未来。奋斗,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身陷囹圄的司马迁受尽侮辱,然而他并没有被苦难击垮,而是秉笔直书,不溢美,不隐恶,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2.
咸丰、同治年间,郑献甫遭遇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迫在"两广"地区躲避战乱。他的诗文记录了乱世百姓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千疮百孔,对自己"流亡"的人生经历呈现出"不幸"和"幸运"的双重情感认知。从历史事件和文学创作的关系考察郑献甫的诗歌创作,可以发现乱世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个体情感发生变化,而且使他的诗歌风格由闲雅向"志士之诗"转变。郑献甫长达十年的避乱生活对"两广"地区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小练笔是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小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信心也是小学语言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捕捉写作讯息、创设活动,整合现有资源,学会耐心倾听,有意识地引发学生产生写作的期待和倾诉的欲望,让小练笔成为孩子轻松的心灵之约。  相似文献   
4.
《大公报》是解放前一张很有影响的民办报纸,本文着重介绍了创办人英敛之的生平及初创时期的大公报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谢灵运的《拟邺中》以建安时代邺下诗人为模拟对象,成功地模拟了曹丕记忆中“欢愉之极”的生活。但是,在拟诗中的诸子放弃了各自的理想,安于享乐生活,且忽略了曹氏父子与邺下文士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这并不完全符合史实。邺下之游是存在于曹丕脑海中的完美记忆,而谢灵运却将它扩大为一个时代一个精英群体的集体性完美记忆。  相似文献   
6.
7.
杨军 《垂钓》2004,(4):72-72
2004年,随着春天的光临,在北方名城哈尔滨,龙之湾钓具经营公司在众人的瞩目中正式成立了。“龙之湾”的成立,使北方地区拥有了首家集钓具经营、钓友娱乐沙龙、钓鱼网站于一身的综合性渔具经营企业。140平方米的展销大厅、国内外各种精品渔具和“以诚信为本,服务广大钓友”的经营理念,必将使“龙之湾”成为北方钓具企业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8.
稷下之学与我国传统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我国传统体育中独树一帜。稷下学宫的建立,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孕育产生了稷下之学丰富的养生内涵。为现代人们建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健身理念,打造自己的精神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韩丹 《体育与科学》2004,25(6):32-35
《体育之研究》,毛泽东说它是资产阶级性的东西。这好像是奇闻。对此,我先做一番史实的考索,然后再做一个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长铗”考     
"铗",朱熹、王力等认为是"剑把"之义,值得商榷.通过考证可认为:"铗"即是剑,是"剑"的一音之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