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3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4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飞 《江汉学术》2011,(6):19-23
张枣的诗歌写作具有语言本体论向度,但这一写作向度的反思背景是"言志合一"。作为过程的诗歌言说在本体上已追问、构造、关联着生命,诗意的涵容过程便也是语言的展开过程。张枣深刻体悟中国古代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写作中把握、立足于"言志合一"关系,由此他的诗歌既有语言的精纯唯美,又摆脱了踩语言高跷的危险。同时,他承续到传统...  相似文献   
2.
《毛诗序》和《诗品序》都是我国古代诗论的专著,在“诗的国度”的我国长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中,都产生过久远深厚的影响。它们问世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在文学观念上却不能视为“衣钵相承”之作。本文从四个方面评价和比较了它们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3.
过去总说“文以载道”,这是两千年来的“文统”了,“五四”时不少人嫌它不好,周作人就主张可改为“文以言志”,但它也没有成功。我对这个问题也思谋很久,觉得最好采用“文以载人”的提法,“文如其人”,历史很悠久了,大家都觉得有其道理——这是颇汁人深长思之的、其实,“文”真的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郁达夫说过:“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在中学语文知识短文《散文的形和神》中谈到散文写作,要求做到“情景交融,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对散文写作特点的概括,也是对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其实,大多数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过分地注意文章的形和神,也没有刻意地去把握,而往往是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或从侧面暗示,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5.
托物言志,又叫咏物言志,是指通过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作者主观情感与认识的写作手法。如,杨朔的《茶花赋》、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的《灯》等,都是成功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名篇。  相似文献   
6.
曹操即是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才气豪迈、出类拔萃的诗人,他的不少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用质朴的形式披露胸襟,诗作"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慷慨中隐悲壮,豁达中观苍凉,气势雄浑,成为"建安风骨"的风格特征。《短歌行》为其代表性的"言志"之作,昂然回旋地抒发了自己的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的豪迈心情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首诗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上都与时代相结合,虽有年华易逝"人生几何"的慨叹,但主题深远,气势充沛,洋溢着积极进取的精神,激荡着一股慷慨激昂的感情,发出了一曲求贤思才"天下归心"的时代英雄的正义呼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上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夹叙夹议、托物言志"之类的知识术语,学生学语文也只是掌握这些死板僵化的语文知识,于是,这些知识最终成为一种思维的标签被学生机械而生硬地运用着。  相似文献   
8.
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炼。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今天我们将要用心走进这一个诗情画意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朱凯 《现代语文》2005,(8):24-25
文学意境源于言志、咏情、存理."意境说"是古代文论家根据我国文学创作经验和特有的民族审美传统而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10.
古人云:“赋诗言志。”孔子曰:“立象以尽意。”都是说诗人创作的动机和目的在于表达感情,而表达感情又要借助于刻画形象来实现。因此,分析和解读诗歌形象,领会和感悟作情怀,是我们鉴赏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