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篇
教育   205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世说新语》的同形异类语气副词进行辨析,揭示这些词的特点,以及不同意义间的差别和联系,并探讨其成因和对整个语气副词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3.
汉语副词的用法及其在句中位置是非常复杂的。"又"可分为五大类15种不同的用法。外国学生学习不可能一次习得它所有的用法,要在不同阶段习得。文章利用测试卷让学生在52个句子适当的位置填上"又",根据测试卷计算出外国学生副词"又"习得顺序。总结出比较容易习得的"又"以及比较难以习得的"又"及其结构,提出一些外国学生副词"又"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语气副词“势必”由非词的分立的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在古汉语中“势”与“必”共现有四种句法类型:其 “势必” VP;主语 “势必” VP;小句 “势必” VP;“势必” 小句。在这四种句法类型中,“势必”为副词的形式标志有三个:“其势必”中的“其”由指示代词转向人称代词;“势”的实指义虚化;“势必”居小句首表示一种主观态度。根据上述标志,“势必”作为副词形成于魏晋南北朝与唐宋时,完全成熟于元明清时期。其词汇化的主要因素是“势”的意义虚化,与“必”融合为一个复音副词。  相似文献   
5.
以内江方言、北京话及其他方言的语言实例为据,讨论了表"很"义的内江方言程度副词"很少"[cxen csau]及其各种音变形式很□[cxen ciau]、很□[cxen csau]、很老[cxen clau]、很好[cxen cxau]之间的语音演变关系,在以"很S"(syllable)代表"很少"[cxen csau]及其各种音变形式的条件下,认为"很少"[cxen csau]是各种"很S"的基本形式,各种"很S"之间的语音演变关系是"很老"[cxen clau]、"很好"[cxen cxau]"源自很□"[cx en cau]源自"很□"[cxen ciau]源自"很少"[cxen csau].  相似文献   
6.
"程度副词+动词性词组"论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两种非常有现代汉语史内涵的“程度副词 动词性词组”形式进行的讨论中,考察了它们的来源和历史,并从动词和动词性词组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形式成立的原因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主观量进行了重新定义,指出“主观量”是指说话人在话语中留下的自我印记的量。为了能更好地揭示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的共现规律,本文以主观量为标准,我们把语气副词可分为主观疑惑量类、主观估价量类、接近主观大量类、主观大量类四类。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本文指出促使语气副词与句末语气助词共现的内在动因是它们表达的主观量的一致。  相似文献   
8.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从用法、意义、举例等几个方面对副词"都"的说明多有疏失,存在描写不全、义项失收、释义杂糅、义例不合、引例偏晚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鹤壁方言中的副词“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壁方言中的"光"用在动词性成分前时表示"老、总"或者"必然、还会",用在名词性成分前时表示"全、都"。"光"还可以表达过去、现在或将来三种时体,而且根据其时体和言者的立场",光"还可以带有赞赏羡慕、不满担忧、吃惊等多种感情色彩。我们结合"光"的语法化和主观性来讨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一般跟表示性质或状态的词语结合表示某种程度。每种语言的程度副词大都具有这种句法、语义功能,不过每种语言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在语法功能和语义特点上也有一些差异。汉语中表示比较程度的"更"和与之对应的韩国语中表示比较程度的"■"也是如此,在句法功能上,有不少相同的地方,但也并非完全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