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54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9篇
综合类   23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世界性保护与国内保护现状,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的五句子情歌是民间文学的一支奇葩,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动心歌、试探歌、相恋歌、相思歌、反抗歌,它们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具有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清代戏剧家李十三的"十大本",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其中有"大团圆"的审美民俗、三寸金莲的畸形审美民俗、男女互赠定情信物的民俗、节日民俗、结拜民俗等等。研究探讨这些民俗,既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李十三"十大本"的内涵,又可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现代民间文艺学中的母题、类型分析方法,对“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的口头与书面形态,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跨文化比较与源流探寻等分别进行个案解析,体现出微观与宏观审视的结合,融汇了中外故事学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5.
在礼尚往来的交往过程中,不同的历史阶段,交往习俗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就是在交往中总是"人、物、事"这三个因素精神性追求的增长;这三者的完美追求和交融,构成一个时代交往习俗和文明的标志。通过对这种"交往与馈赠"习俗的透视,可以折射出不同时期它所包含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灵山县农村节庆民俗活动和篮球运动的现状和发展变化所进行的实地研究,发现农村节庆民俗活动和篮球运动除受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之外,两者之间有极大的相关和互动作用。应该充分利用两者的互动作用挖掘、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和发展农村篮球运动、并以篮球运动为突破口发展农村体育。  相似文献   
7.
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江苏溱潼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变迁历程进行了梳理,并从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交往生活方式、家庭婚姻生活方式等五个方面就溱潼会船民俗所面临的困境展开了剖析。研究结果认为:伴随着溱潼地区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孕育传统会船民俗的社会土壤也在不断的流失,曾经在溱潼地方社会中发挥重要整合、凝聚功能的会船民俗,在生活方式变迁的进程中遭遇到了诸多困境与不适,据此提出对策与建议,以供相关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爸爸爸》描写大量的动植物崇拜、求子、巫术、拜祭祖先等巫楚习俗,塑造了一系列巫性的人物形象,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形成神秘、古朴和原生态的审美风格,揭示对封闭、落后而愚昧的传统文化持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李白故里有关李白的民间传说为研究对象,首先论述了李白的民间传说的初步整理情况及其内容分类,其次着重分析了李白故里传说与文献资料记载的关系及其学术价值,认为李白传说的现代价值在于:一方面能够体现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则具有一定的旅游文化价值。因而,我们对于李白传说这种作为较为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予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0.
杏花村文学相关文学作品的作者虽然均为历代文士政客,但大多数是生活于民俗境界中的地方文人和地方官员,因此其文学特性表现出更多的民俗性。杏花村文学遗产可以分为两大块,一是历代文学作品中杏花村文学意象的传承,二是历代文人对地理杏花村所在地的吟咏成果及相关民间传说。地理杏花村文学遗产集中在贵池杏花村一地,清代初年至民国初年,先后有两部村志记录了贵池杏花村丰富的文学史料。杏花村文学作品主题集中,来源复杂,作者众多。作品既有传统的诗文,也有流传于杏花村周边的民间传说。这些文学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文献、认识、传播、美学、民俗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