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教育   81篇
科学研究   4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研究》是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推出自身学术、科研成果的主要刊物,本文在《敦煌研究》出版100期之际,肯定了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在这20多年时间中所取得的成绩及其《敦煌研究》在学术界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妇女首饰步摇称谓、使用方法等的考察,说明敦煌妇女使用步摇的类型。敦煌妇女首饰文化的发展,不仅同历史生活相关,而且也与不同时代审美时尚的变化、经济生活的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同文化心理结构和整个社会精神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敦煌妇女首饰呈现时代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敦煌石窟美术史》以文献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图像的系统性与丰富性、语言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写作的严谨性与学术性,实现了敦煌石窟美术史研究的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成为继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之后又一部"纪念碑性"的著作,标志了21世纪敦煌学与美术史研究的重要转折,其多重学术价值无疑将产生广泛与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稿评述了新近出版的《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著述,认为该书具体而微地论述了敦煌石窟佛教感通图像的内涵和发展过程,找出此类图像的基本发展规律,并阐明其存在的社会和文化基础,有助于读者系统、深入地了解敦煌佛教感通图像。  相似文献   
5.
啖子本生图盛行于北朝时期,莫高窟与西千佛洞保存着诸多图例。啖子故事以孝道为主题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十分吻合,特别是北周至隋代十分流行。本文主要分析啖子本生图,对其构图形式,即横幅多场景画卷形式的展开与样式上的发展进行探讨;并与印度、犍陀罗、克孜尔及麦积山、云冈石窟的例证进行比较,详细验证敦煌壁画中啖子本生的画卷形式、连环画形式及异时同图法等,认为敦煌壁画中的睒子本生并非汉代传统形式的延续,而是在印度·犍陀罗的影响之下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段文杰先生逝世后,《敦煌研究》编辑部主任赵声良研究员来电约稿,希望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撰写纪念文章。我结识段先生较晚,对他的学术专长所知甚少,本来没有资格写这篇文章,既蒙编辑部同仁不弃,只能勉力为之。  相似文献   
7.
段文杰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敦煌学大家,对敦煌艺术发展的各重要时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现仅就他在艺术史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以敬佩之心,做挂一漏万的回顾,以表达后学对先生深深的缅怀。  相似文献   
8.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僧服仍基本采用印度僧人的通肩、袒右的衣着形式,并无太大变化。由于地域、环境和文化的特殊性,敦煌供养僧人衣着出现了不同的披着方式。其中覆肩袒右、偏衫、钩纽、帔帛等,反映了佛教服饰汉化、世俗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收藏信息     
醒民 《收藏》2001,(3):75-75
按《中国文物报》不久前发表了张大千次子张心智的文章,对近来有的报刊登载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的文章提出批评.并以事实进行辩驳。现摘编如下.供参阅。  相似文献   
10.
黄翊 《文教资料》2013,(33):89-91
无论美的本质是主观的还是客观,在整个审美活动中主体作用不可忽视。作者以时间为线,分析了敦煌石窟的繁华与兴盛,从热闹喧哗甚至寂静安宁的历史,旨在论述审美活动主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