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教育   27篇
科学研究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林州地区岩性和地质构造基础,分析了与岩性及断裂构造有关的多种地貌类型,论述了地貌与岩性和断裂的关系,以及断裂构造对本区地貌形成与组合起的作用,总结出本区地貌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提出了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地貌资源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华北平原施氮对农田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通过采集土壤溶液并测定其硝态氮(N03ˉ-N),对不同施N处理下40cm-220cm土层的N03ˉ-N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行山前平原褐土农田80cm和140cm-160cm处土层为N03ˉ-N浓度显著增加;200kg.hm-2的氮肥施入水平,2m-2.2m土层中土壤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呈持续增长,且增加量主要发生在7月-9月份玉米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太行山区典型植被下降水入渗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以位于太行山区北部的河北易县崇陵流域为对象,对流域内三种典型植被(荒草、刺槐林、侧柏林)下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水及流域内降水进行同步观测及取样,室内进行稳定同位素氘和氧-18含量测定,以^18O为例对降水入渗过程中的稳定同住素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对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崇陵流域当地大气降水线(δD=6.244δ^18 O—7.158,R^2=0.7727,n=55),其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时间变化波动较大且缺少规律性,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同降水量呈二次相关关系,大于15mm的降水雨量效应较显著。土壤水中的稳定同位素较降水普遍富集,其中荒草地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值较刺槐林地和侧柏林地整体偏高,表现出较强的蒸发分馏作用。土壤水中的δ^18O的时间变化波动较大,表层10cm土壤水δ^18O受降水中的δ^18O直接影响,呈现一定的响应关系。深层次土壤水中δ^18O变化则有一定滞后性。不同植被覆盖下δ^18O的时间变化的活跃层深度不同,同其土壤特征和植被覆盖类型有关。δ^18O的剖面垂向空间变化上有两种类型,随深度增加基本都呈富集的趋势。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的时间变化和垂向空间分布,反映了一种降水入渗和蒸散发的平衡关系,其垂向空间变化很好地记录了降水从地表向下入渗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是“太行山红色文化走廊”育人模式的核心精神。太行精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精神对于新形势下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太行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探索太行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革命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太行山区尽管森林资源丰富,具有旅游开发的区位优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但其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着基础差、开发缺乏整体性等问题。为此,需进行旅游品牌整合、开发思路整合、营销宣传整合和数字化旅游整合。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冬学在中共太行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普及文化和民众动员的功用。解放战争期间,太行区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与当地群众的诉求对冬学这一传统教育形式进行了改造与升级,将冬学打造为具有高度实用性和政治鼓动性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在义务教员的选拔与培训、群众动员、教学内容与方法、制度公约等方面进行了极具建设性的探索,进一步巩固了太行根据地。太行区解放战争时期的冬学运动是抗战时期的继续与发展,二者既有共性,又存在较大区别,呈现出批判继承的特点。不过,由于战时大环境的影响,冬学存在过分实用化和泛政治化倾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7.
抗战文化的显著特征就是"大众化",它在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文章以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例,探析了"大众化"这一特征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简析了太行山区邢台区域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概况和特色,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区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陆广泛分布强烈的板内变形和造山作用,传统的板块构造理论常常将其解释为板块边缘汇聚力的远程效应。然而,中国大陆的板内造山作用与汇聚板块边界之间缺乏可预期的动力学联系,不能简单地解释为大陆碰撞或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本文提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解释,认为板内变形主要取决于岩石圈不均一性。相邻的板块拼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板块之后,区域地质演化进入板内阶段。板块碰撞导致的岩石圈不均一性和重力不稳定性可以触发强烈的板内变形甚至造山作用,其延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岩石圈不稳定性的程度和地球深部的热扰动。与板缘造山带相比,板内造山作用缺少板块俯冲.碰撞过程,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相对简单,通常是以岩石圈拆沉作用开始,以地壳的垂向增生为特征,最后以岩石圈拆沉作用结束或形成重力不稳定岩石圈。因此,板内造山作用一般沿着古造山带发育。古造山带岩石圈结构低成熟度的特点不仅是岩石圈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由于挥发分和含矿元素的富集在活化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成矿潜力。板内造山带的成矿作用依赖于深埋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不同深度水平上含矿流体的突然释放,主要发生在造山作用初始阶段和造山后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太行山前平原秸秆资源高效利用途径与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10%;小麦-玉米两熟制的50%-60%秸秆还田加施化肥能够实现土壤养分平衡;秸秆覆盖的作物增产约10%,果树增产约20%。秸秆还田采取覆盖、留茬和翻压等方式,实施配套技术。秸秆利用技术应纳入到整个农事操作技术体系之中,实施秸秆还田、饲用处理以及沼气技术、发展秸秆多级利用技术,提高秸秆转化效率,发挥秸秆在农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层次上调整秸秆利用结构,如可调整为直接还田、饲用、制沼气、食用菌生产、化工原料、其比例分别为:60:25:10: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