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结合对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政策文件的学习,思考如何加快发展《淮海医药》的问题。认为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实质是培育而非评优,措施是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整体加快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少数期刊提供经费支持。建议在顶层设计的政策框架基础上细化相关措施,使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措施惠及所有科技期刊,推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科技期刊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3.
4.
结合对“一流”和“创新”的理解,文章提出4种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数据为王的建设模式、内容为王的建设模式、特色为王的建设模式和服务为王的建设模式。其中,数据为王的建设模式是一种围绕西方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而进行的短期的跟随与模仿,最不应该成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路径依赖;内容为王的建设模式,由于其更加强调学理成分而忽视国家和区域创新实践需求,因而也不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建设路径;只有坚持特色为王和服务为王的实践模式,才能将质量、特色、服务融为一体,才能创建具有全球学术引领能力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此,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必须转变以往跟随和模仿西方的传统做法,在坚守质量底线的基础上,以服务国家科技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为主要动力,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且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办刊理念,通过共建学术生态交互平台的创新实践,提升学术引领能力,走文化意义和生态意义上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模式,办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能够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如何培育我国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业界研究热点。本研究对国际公认的一流科技期刊在构建优质学术共同体基础上的专业化、品牌化和数字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稳定的核心架构、强大的规模效益和积极的技术融合态度是期刊走向一流的必备特征;从基本制度的政治层面和办刊方向的实践层面,对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国特色内涵进行解析;在充分考虑中国特色内涵基础上,对标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基本特征,围绕科技期刊的学术组织、编辑出版和发行传播3个核心环节,提出有能力的出版单位可以依靠自身在学科资源、平台建设或渠道拓展任一环节的优势争创一流,辅以初具一流科技期刊雏形的案例佐证,探讨中国特色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大环境下,一些高校学报积极行动,抓住机遇、准确定位、努力提升办刊质量。《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以内容为王、立足学校的优势学科为抓手,以服务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目的,近年来在专题(栏)策划方面积极探索,成功地出版了多个专题,提升了《学报》的办刊质量。本文总结了《学报》近年来专题(栏)策划出版的成功案例。结果表明:专题出版集中展示了某一学科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高质量专题拓展了《学报》优质稿源,有助于解决期刊优质稿源缺乏的问题和困境,提升了办刊质量。专题的出版不仅提高了期刊学术影响力,也吸引了读者和作者的关注,提升了后续的来稿质量,是提高办刊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SCI评价体系对于我国科技期刊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院士是我国一流科学家的代表。分析林业工程学科的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论文特点后发现:院士所有第一作者论文中仅4.3%发表在外文科技期刊上,真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院士在50~59岁以及1990—2009年的发文总量最大;当选院士前主要以试验研究类论文为主,当选院士后则主要撰写综述类论文;院士发文对所在单位主办的期刊均有一定的倾向性;院士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均超过10次,且单篇最高被引次数基本都超过100次。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