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1篇
教育   199篇
科学研究   18篇
体育   6篇
综合类   1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话。各行各业都有与他人不同的术语,善于运用语言的人常在写作时有意“借用”充满行业色彩的用语,故意在行业术语上“错位”,来个移花接木巧“嫁接”。这一方法用得恰到好处能使语言更加生动鲜活,幽默风趣,给人以语言诙谐,意趣横生,新人耳目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2.
不知从何时起“灭火”这个词被新闻人借用,且已成为口头语。灭火本是消防队员的职责,为啥新闻人也提及“灭火”,原来这里的“灭火”是指把带有批评性的新闻报道压下去,不让刊播。近日我去一个县采访,见到县报道科的同志,我随便问了一句,现在咱们科多少人?“15个人”。我一听很激动,因为新闻报道队伍这么壮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在国门被打开之后,亦开始了以西方为范式的现代化进程,然而制约现代化关键的新式人才的缺乏,如何罗致人才则成为 国欲求振兴的有识之士首要关注的问题。借材异域实行人才的客卿制不能不谓为中国向现代化迈进的一条捷径。这是世界体系下人才开放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振兴强大的一个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上课铃响后,张老师走进了教室。这节课,张老师将为全市的同行们上一节研究课,教学内容本身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是借用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列举了大量的语言事实,说明汉语借用量词的计数作用,同时还着重从语言的准确性、生动形象性、描写修饰性等方面论述了借用量词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古今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上古今字内容庞杂及学术界认识上的分歧,致使目前高校文科古代汉语教材对古今字的定义、分类及文选注释中具体字的处理,都存在着混乱现象。我们认为,古今字是一种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其内容包括异体字、假借字、同源通用字。为了教学的方便和术语的规范,避开“古今字”这一概念,分别归入异体字、同音借用字、同通用字,不仅必要而且符合古人用字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动量词研究呈现出的特点是探讨了宾语与动量词语的次序问题,研究了动量词的借用及相关结构的重叠问题,同时尝试进行动量词的语义特征分析。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对动量词和宾语的次序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实用化的成果不多,有些问题有待深化。  相似文献   
8.
“隔代育儿”成为专有名词还是近年间的事情。有学者认为,隔代育儿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将是长期的,具有诸多弊端,十分有必要进行关注和反思。但是,也有学者提出,没有必要将隔代教育当作“洪水猛兽”。这种家庭养育方式的优点也是明显的,比如祖辈一代的带养经验、耐心、礼会阅历丰富等,只要“借用”得当,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化的历史是多种语言相互接触的历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工具.语言借用可以使语言结构机制变得更趋完善与丰富,文化认同体现在对对方文化的承认和接受层面.语言的借用也是文化的借用,体现文化认同.英语中汉语借词数量增长等语言借用现象,表明英语对汉语文化因素的认同,体现了世界对中国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十年里,国际上涌现了一大批以学习策略为研究课题的论文研究,其中交际策略是个热点。但是在中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欠缺,所发表的论文大部分都是限于外语口头表达中的交际策略研究,书面交际中的交际策略几乎无人涉及。此篇论文,通过问卷调查,追踪采访方式调查大四英语专业学生和研究生之间交际策略使用和观念之间的差异,并在此结果上浅谈下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