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科学研究   2篇
体育   5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9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为作者写稿子挤一挤就写出来了吗,以为编辑催稿就是简单地威胁+利诱就可以了吗?告诉你们,这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2.
2010年8月,我和军报每个记者站(点)都有过沟通,或了解情况,或研究工作,或交流业务。一些记者谈了不少苦衷,有的反映稿子难发,有的希望报社多关心记者站的利益……听了这些“苦衷”,结合当月阅签来稿,我想起了记者功夫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今年,解放军报社“红色足迹万里行”采访活动,我是在其他同志刊发10多个专版的稿子后,开始进入写作状态的。因此从别人的文章中学习、领会到不少好东西,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此外,我本人在25年前参加过军报策划的一次“周边行”采访活动,也积累了一些行进中采写稿件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4.
孤陋寡闻如我者,知道有编辑这个职业,还是在读大学以后.因为中文系里开设了编辑学专业,听大家说得多了,便知道了龙世辉,知道了周振甫,知道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知道编辑是戴着镣铐的舞者,知道编辑的本质是选择.后来也认识了一些编辑,他们生活优容、谈吐高雅、洞若观火、鞭辟入里,几乎是知识分子优点的集合体.那时我并不知道编辑的苦楚,后来,和编辑们接触得多了,才对他们的处境有更深的感触,还为此填过一阕歪词送给编辑朋友.歪词曰:"年来闲情抛却久,已至中秋,碌碌还依旧.日日纸堆常埋首,不辞镜里朱颜瘦.丹砂雌黄不离手,为问新编,何事年年有?独坐斗室星满楼,蝇头细批人眠后."朋友对其描述的编辑之苦,还是深表赞同的.网上也有不少关于编辑的段子,流传较广的一则:"君子坦荡荡,小人看稿子;举头望明月,低头看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看稿子;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还没看稿子;生当作人杰,死亦看稿子;人生自古谁无死,来生继续看稿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看、稿、子."  相似文献   
5.
栋梁 《初中生》2015,(4):30-33
记得小时候,奶奶喜欢听戏,戏里哼唱的长长的曲调,我听着总觉得自己的呼吸要中断了,但又总被吸引.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前门情思大碗茶》,觉得格外喜爱.它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到歌曲之中,使整首歌听起来亲切自然,富有韵味. 在编辑这篇稿子前,我特意又听了一次杭天琪唱的《前门情思大碗茶》,再次体验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养分.如今,年轻一代的我们不可能一边品茶,一边听曲儿,但京剧如同民族之魂一样,早已浸入我们的灵魂.你喜欢京剧等国粹吗?快来酷咖网(kuka.hnjy.com.cn),秀秀你的国粹知识和特长.  相似文献   
6.
老编发微     
《中学生博览》2012,(13):52-52
@中学生博览一春艳V:每月1号提稿的意思:每月1号之前会把上个月的所有稿子看完,1号之后的稿子会在下个提稿曰之前看完。比如4月1日提稿,那3月份的所有稿子都会在4月1日之前看完。如果你4月1日之后投稿,那你的稿子会在5月1日前看完。  相似文献   
7.
漆宇勤 《知识窗》2010,(4):37-37
我有一个文友。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他的上稿消息.我问他有什么秘诀吗.他回答说:无它,只是我写的稿子数量多一些罢了。其实.若论上稿率,我还比不上你呢.但如果你写40篇而我写100篇的话.只要有50%的上稿率.上稿量就比你多了。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8,(6):4-4
啦啦啦——再过一个多月,第29届奥运会就要在北京举办了,真是太让人激动了!好期待那个光辉时刻的到来!我猜《,新作文》的小读者们也跟我们的心情一样……没错,全国各地的小朋友的(dí)确(què)都和我们一样心潮澎(péng)湃(pài)!瞧,我手中这厚厚的一叠稿子,写的可都是与奥运有关的内容哦!  相似文献   
9.
有人问,你做编辑那么多年,你觉得编辑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仔细想了一下,发现于我而言,不是做大了码洋和利润,也不是结识了名人和大家,而是一本原先有些支离破碎的稿子经过我的"鬼斧神工",竟然  相似文献   
10.
正1985年,也就是《档案与建设》创刊的第二年,我"半路出家",由一个市级机关的文书档案工作者,走上淮安市档案局馆的编研岗位。从此,也和《档案与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个缘份可以称之为"稿缘"。我利用工余和节假日休息时间写稿、投稿,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审阅、修改、刊发,一本刊物成为无形的纽带,将我和编辑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近30年的交往中,作为一个老作者、老读者,我同《档案与建设》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几乎和每一位编辑都成了知心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