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晚清小说理论中的社会效果说
引用本文:张文欣.晚清小说理论中的社会效果说[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8(6).
作者姓名:张文欣
作者单位:洛阳市文联!河南省作家协会471000
摘    要:小说在“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时至晚清而一跃称雄文坛,“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与创作繁荣呼应,小说理论也明显趋于系统化、理论化、近代化,“社会效果说”影响甚大。以梁启超为代表.对小说“群治”功能的夸大.虽有鼎新文学观念、促进创作繁荣的积极作用.同时又把小说作为政治说教的工具,成为概念化作品的理论滥觞。其无补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失败,有悖于艺术创作规律的结果,使梁启超本人陷于窘境:“十年前之旧社会.大半由旧小说之势力所铸成也”,“近十年来,社会风习,一落千丈,何一非所谓新小说者阶之厉?”推行“欲新民,必自新小说”的文学主张.不能不解决艺术性与社会效果的关系。黄人谈“美”.徐念慈谈“形象”,吴趼人谈“趣味”.都是借鉴西方进步的美学观点,强调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的效果必须通过艺术感染影响读者,既是对创作的要求,又有读者的鉴赏能力的需要。晚清小说理论界不少有识之士已从心理学、政治学、社会伦理等方面作了有益的理论倡导。晚清小说理论中关于社会效果的论述是十分广泛的.披沙拣金,爬罗剔抉,有益于我们科学地理解小说的社会效果的方方面面。

关 键 词:晚清  小说  群治  审美  欣赏  社会效果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