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
引用本文:李锐.早期中国的天人合一[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14-120.
作者姓名:李锐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北京,10087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工程)社会学学科内涵建设科研项目
摘    要:中国与西方都有讲天人合一的传统,以天人合一为中国特有的思想恐难成立。余英时从轴心时代的文明突破来讲中国独特的内向的天人合一,其实也有很多问题。因此,如果要研究中国的天人合一之说,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对此,张岱年曾指出天人合一有两种意义:一是天人相通,二是天人相类。结合近来出土的简帛材料和有关传世文献,可以发现张岱年的说法还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共有的思想基础是天人感应。儒学大讲天人感应的灾异学说,将宇宙论和人事相结合,其发展的一个方向是子思《中庸》的圣人"赞天地之化育",另一个方向则是将人世伦理说为天之规则。这两种说法都有更早的思想来源,且都有修养方法。诸子百家说天人合一,有不同的"合",或合于圣人君子,或把人伦合于天常,或合于天道而非人道,或合于天而非人,乃至非圣人。而即使讲天人之分的荀子,也在讲天人合一于人。

关 键 词:天人合一  天人相通  天人相类  诸子  余英时

The Mutual Complia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in Early Periods of Ancient China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