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关于“管状共鸣”
引用本文:阎莉.关于“管状共鸣”[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1994(3).
作者姓名:阎莉
作者单位:周口师专音乐系
摘    要:意大利歌唱家巴拉说:“那些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去的人,才是真正在歌唱,谁会用头腔共鸣,谁能唱一辈子,失去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歌唱家。”欲求声音获得最好的“泛音共鸣”效果,必须使声音通过咽腔走向头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位置”。所谓“位置”就是共鸣区域的“顶”,即共鸣区域的最高点,而这个“点”的获得靠的就是“管状共鸣”的训练方法。 “管状共鸣”要求喉头往下相对稳定,使“管子”加长,把舌骨与甲状骨后部的距离拉开,打开一条通道,使气息自由进出。 声乐训练中,强调的是调节“发音管”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呼气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把“管”放宽放长,一方面尽量利用到共鸣腔的发音能力,也就是把咽下部形成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